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神经重症患者由于疾病影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并由于意识水平下降、吞咽障碍、保护性反射减弱、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等原因导致误吸及并发肺部感染,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高危人群。声门下分泌物作为病原菌的重要来源,是诱发VAP的主要因素。有效的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是预防VAP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应用较多且推荐采用的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的方法,主要为间断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和间断声门下分泌物灌洗联合吸引。以上两种方法对于预防VAP均有重要作用,且具备较高的操作性。目前尚缺少对间断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方法与灌洗联合吸引方法效果的比较,尚未明确哪种方法对预防VAP更有效、安全性更高。目的:探讨间断声门下分泌物灌洗联合吸引方法对预防神经重症患者V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9年3月15日开始收治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行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58例机械通气时间>72h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所有患者在重症病房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护理,实施预防VAP的集束化干预措施。对照组每4h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试验组每4h行声门下分泌物灌洗联合吸引。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病原菌检出情况及声门下分泌物病原菌与下呼吸道病原菌检出率及符合率、机械通气时间、副腔(附带于气管导管壁内的引流管)堵管发生率、人工气道留置时间等。结果:(1)试验组VAP发生率为9.3%与对照组VAP发生率为21.5%相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2)对照组声门下分泌物标本病原菌检出率为56.3%,试验组声门下分泌物标本病原菌检出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对照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检出率为16%,试验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检出率为7.1%。两组下呼吸道分泌物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为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为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声门下分泌物病原菌与下呼吸道病原菌符合率3.5%,与对照组17.4%相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试验组副腔堵管发生率0.6%,与对照组副腔堵管发生率6.7%相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4)试验组平均每日气道内吸引次数21(17,23)次,与对照组21(17,24)次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9(7,11)d,与对照组10(8,12)d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6)试验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11(8,13)d,与对照组12(9,14)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7)试验组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1.8%,与对照组2.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8)试验组拔管后24h内再插管率0.8%,与对照组0.8%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结论:(1)间断声门下分泌物灌洗联合吸引方法对声门下分泌物清除效果更好,有效预防VAP的发生。(2)间断声门下分泌物灌洗联合吸引方法不会增加患者误吸的风险及对患者气道黏膜造成额外的损伤,不会增加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再插管的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3)间断声门下分泌物灌洗联合吸引方法可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不会增加患者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对患者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良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