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影响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结果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三个用于测定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筛选模型,即黄化苗活体微量筛选模型、子叶活体微量筛选模型和根部活体微量筛选模型;还运用建立的三个活体微量筛选模型对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实验,并对黄瓜黑星病和黄瓜灰霉病的严重度评价标准进行了生化水平的探讨。
在杀菌剂活体微量筛选模型的建立研究中,黄化苗活体微量筛选模型适用于黄瓜黑星病,此模型是用黄瓜黄化苗代替一叶一心期的黄瓜苗作为接种对象测定药剂防治效果的一种筛选方法方法。子叶活体微量筛选模型适用于黄瓜灰霉病和黄瓜霜霉病。模型用于黄瓜灰霉病时,采用黄瓜灰霉病菌菌丝悬浮液喷雾接种法,取代了常规盆栽试验的菌片接种法,并拟定了菌丝悬浮液喷雾接种法的严重度分级标准;用于黄瓜霜霉病时,是用点滴接种法将孢子囊悬浮液接种于微化黄瓜的子叶中央,取代了常规盆栽试验的喷雾接种法。根部活体微量筛选模型适用于黄瓜枯萎病,是将胚根作为接种和施药对象,然后将处理完毕的黄瓜种子种于微型营养穴盘中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的一种筛选方法。
三种活体微量筛选模型与常规盆栽试验对供试药剂的测定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从防治效果的总体趋势上来讲,还是具有同一取向。通过对三种活体微量筛选模型的防治效果与相对应的常规盆栽试验的防治效果作直线相关分析,发现三种活体微量筛选模型的防治效果与相对应的常规盆栽试验的防治效果之间有高相关性:黄化苗活体微量筛选模型的防治效果与常规盆栽试验的防治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2>=0.9527;子叶活体微量筛选模型运用了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霜霉病菌,其中黄瓜灰霉病子叶活体微量筛选模型的防治效果与盆栽试验的防治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2>=0.9284,黄瓜霜霉病子叶活体微量筛选模型的防治效果与盆栽试验的防治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2>=0.9230;根部活体微量筛选模型的防治效果与盆栽试验的防治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2>=0.9673。
应用建立的三种活体微量筛选模型对10种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运用黄化苗活体微量筛选模型测得AHCl7原药、POT原药、WTO-5原药、Fanszg7原药和SX对黄瓜黑星病表现了较好的生物活性,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其中AHC17的抑菌活性最好,防效达到76.84%,高出对照药剂福美双12.98%,但明显低于对照药腈菌唑:其次是POT原药、WTO-5原药、Fanszg7原药和SX,防治效果分别为62.48%、58.73%、58.24%和52.04%,但都低于2种对照药剂;运用子叶活体微量筛选模型测定AHCll原药、POL原药、Wtbm-1原药、AHC17原药等4种新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Fanszg7和POT、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其对黄瓜灰霉病菌或黄瓜霜霉病菌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药剂;运用根部活体微量筛选模型测得POT和WTO-5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生物活性最好,防治效果均与对照药剂相同,为68.89%。在严重度评价研究中,黄瓜黑星病不同感病程度的黄化子叶色素提取液OD值与常规评价的病情指数之间有高相关性,在测定波长范围内(410nm-478nm),相关系数R<2>最高可达0.9445,R<2>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仅为0.0359,由此,可以将黄化苗生化评价作为黄化苗活体微量药剂筛选模型中的严重度评价。黄瓜灰霉病严重度评价的生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感病程度的黄瓜子叶中的C<,x>活性与常规评价的病情指数之间有高相关性,R<2>=0.9827和R<2>=0.9006,由此,可以将测定黄瓜感病叶片中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作为衡量黄瓜灰霉病严重度的指标,用黄瓜感病叶片中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代替常规严重度分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