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湖相沉积14C年代学与古环境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受亚洲季风与西风带的交汇影响,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因此是古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前人通过湖相沉积钻孔多指标以及14C测年已经建立了青海湖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模式。然而由于采样条件受到限制,前人所获得钻孔普遍较短,对于末次冰期期间青海湖湖相沉积高分辨率的古环境演化记录仍然缺乏。本文通过对青海湖较长钻孔LQDP-2C钻孔(23.6m) AMS-14C高精度测年技术结合古气候代用指标建立较为可靠的44ka以来的青海湖地区环境演化序列,探讨其与全球环境变化的联系。   使用36个AMS-14C样品的测年数据,将周卫健等人提出的平均值概念运用到传统的线性回归法对青海湖2C钻孔剖面沉积物进行分段线性回归,将青海湖沉积物分为两段,获得了更好的不同沉积阶段的碳库效应,得出第一段平均老碳为146年,第二段平均老碳为2816年。从而为建立精确的年代框架奠定了基础。与石笋记录的良好对比表明该年代框架的可靠性。   通过古气候代用指标(元素含量、总有机质、碳酸盐、色度、磁化率)的测试分析,发现末次冰期以来青海湖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化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环境阶段:末次冰期冷干的气候以及全新世暖湿的气候。总有机质及总碳酸盐含量可以作为亚洲夏季风的代用指标,磁化率可以作为西风带的代用指标,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反相位关系。表明西风带和亚洲季风在青海湖地区交替影响。   青海湖地区的气候在万年尺度上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控制,MIS3阶段晚期青海湖地区受到亚洲夏季风深入而使得该时期成为末次冰期较为暖湿的气候状况,冰盛期时期青海湖东南湖盆可能已经干涸,接受了大量风成黄土沉积,冰消期青海湖气候有着同北大西洋类似的千年尺度波动,可能受北半球冰盖影响。全新世与末次冰期界限明显,湖区受亚洲夏季风影响显著,气候暖湿。太阳辐射同亚洲季风有着同相位的关系、与西风带则表现为反向位,而西风带与亚洲夏季风则表现为此消彼长交替影响青海湖地区。夏季风指标总有机质与西风带指标磁化率均揭示了末次冰期时期的H1、H2、H3、H4冷事件。H事件发生时,总有机质含量降低,磁化率值则增高。   通过对14C测年TiH2高效制靶技术的尝试试验,在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获得了48558年的较好本底值,为进一步在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建立该制靶系统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对喀斯特区土壤—植物系统各营养元素含量特征的研究,在深入理解喀斯特区植物对水分、养分等重要生源要素的适应性调控机制,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及重建中的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配以串联质谱技术和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对蓝、紫粒小麦籽粒中的花色苷进行分离与鉴定,揭示蓝、紫粒小麦籽粒花色苷组成成分。【方法】小麦籽粒花
2017年6月,包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印发了《包头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规划(2017-2020年)》,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大家庭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培育供给,繁荣需求,开辟就业岗位,规范服务行为,打造服务类型多样、服务层次多级、服务业态多样的产业生态,促进家庭服务业提档升级。  近年来,包头市初步建成了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特色突出的家庭服务业发展规范与扶持政策体系,形
华北克拉通,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壳碎片,从~1800 Ma形成的克拉通化到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晚古生代期间,古中亚洋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华北北缘
笔者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主要对教材、教法进行了钻研和学习,同时学习和研究了学生的心理还探讨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等问题。针对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言课上鼓舞士气,让基础弱的学生消除学英语的恐惧  今年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地学习了英语一段时间,但是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将其专门用于鼓舞部分学生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在我国含煤盆地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煤层气领域的研究重点也从最初的理论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开发利用。寻找煤层气的富集高渗区已成为当前煤层气研究与开发
学位
随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MC-ICP-MS)的广泛应用以及同位素分析方法的改进,近10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Cu、Zn、Fe、Se、Mo、Cd、Cr、Hg等)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它们在
近日,郑州市人大代表崔豫琳提出,三类人群应该被禁止养犬,“例如低保户,他们本身被社会所供养,而养一只狗,需要吃喝拉撒,需要费用,再去让社会供养他所养的犬只,不合理”.此言
3D技术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运用激光扫描或者CT扫描可得到化石内部或外部形状的3D模型。从中可获得传统方法获得不了的形状信息,是进一步观察和测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