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与稳定性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ong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区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存在浅埋、偏压等不良地质条件,极易引发隧道出现大变形、坍塌等工程事故,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并且还会给整条隧道的施工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贵州正习高速公路天鹅穴隧道为依托,采用理论总结、数值仿真模拟和现场监控量测等方法,针对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洞口段施工技术以及开挖过程中隧道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的地质特性以及不良地质条件对洞口段施工的影响,并对洞口段消除偏压效应的手段措施、隧道开挖方法、洞内支护方式及其适用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2)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基于连续介质的地层-结构法,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双侧壁导坑法、CRD法、环形预留核心土法、CD法四种不同施工方法的隧道围岩位移、围岩应力以及初期支护结构的应力变化规律,并综合考虑隧道施工安全、施工难度、施工工期以及施工经济性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得出四种施工工法均满足隧道施工安全要求,但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在施工难度、施工工期、施工经济性上更有优势;确定了天鹅穴隧道洞口浅埋偏压段最佳开挖方法为环形预留核心土法。(3)基于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开挖,采用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对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通过调整左、右洞开挖顺序以及左、右洞掌子面间距,进一步对比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位移、围岩应力状态以及初期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获得了天鹅穴隧道在环形预留核心土法施工过程中最合理的开挖工序以及掌子面间距。(4)结合现场洞口段监控量测得到的拱顶下沉、周边收敛以及地表沉降数据,得出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位移的变化规律曲线,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洞口段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开挖方案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并以此为类似工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针对人工安全巡检效率低,缺乏量化科学依据等问题,利用数字影像进行结构全息形态监测具有经济便捷、高效可信的显著优势,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领域有的研究热点。本文依托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影像轮廓线叠差分析获取桥梁全息变形及结构状态演绎方法探索(51778094)”与“基于面形时空数据的桥梁结构损伤演化与失效过程跨尺度分析方法(51708068)”,系统开展了基于数字影像集进行桥梁结构损伤识
本文详细介绍了绩效管理与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关系,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精准阐述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中绩效管理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五项该类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中绩效管理的有效应用措施,如与医院环境建设相融合、结合就医流程、强化人员服务意识、设置医德奖惩方案、优化内部绩效考核流程等,希望能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
德国Alterfil公司开发的高技术含量的缝纫线Alterfil 12 0能满足缝制紧身衣、内衣、泳装及袜品时对缝纫线的要求。同时介绍了采用弹性缝线缝制针织品时对缝纫针及其他设备的要求
对于现代城市桥梁,人们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其基本的交通功能,还要求具有景观功能,能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及环境相协调,显然传统的桥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学的追求,自2013年国内出现第一座空腹式连续刚构桥—北盘江大桥,基于传统连续刚构桥的空腹式连续刚构桥便应运而生,空腹式连续刚构桥的零号块在空间上呈空腹展开,造型新颖、优美,且减轻桥梁自重,减小跨中长期下挠问题,增强桥梁的跨越能力。箱梁根部的腹板挖空,致
通过对GB 4706.1-2005和GB 4706.15-2008 标准要求的解读,代表性样品的电路结构的分析和故障点的设置举例,以及故障试验时所监测的功率和温升数据的汇总和分析,给出了常见的带有PTC发热元件的卷发、直发类产品在电子线路故障试验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重点测量点和易错点给出提示,对安全检测工程师给予一定的参考。
近年来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迅速增长,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量都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的道路通行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全国多个地市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因此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刻不容缓。我国有许多桥梁由于建成时间早,设计等级低等原因成为了交通动脉上的瓶颈部位,相比于新建桥梁,旧桥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减少损耗,因此通过旧桥加宽改造以提升通行能力是必要且有意义的。本文总结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人民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但混凝土材料自身抗拉强度低,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开裂情况。在腐蚀环境中,开裂的混凝土结构面临着严重的耐久性劣化问题。传统的裂缝灌浆修复方法可有效封堵裂缝,在不同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经灌浆修复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性能恢复效果研究匮乏。同时,灌浆修复的深度是结构内钢筋得到有效保护的关键,但在工程中实际施工质量多凭经验控制,灌浆效果参差
斜拉索作为斜拉桥整体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拉力将塔、梁协调一体,使其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现阶段拉索结构刚度一方面根据主跨挠度、最大总索力确定斜拉索面积,另一方面通过规范规定的挠跨比及位移及内力指标使之满足斜拉桥整体刚度的要求。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众多优异性能正推动着索结构的发展,将CFRP索应用于斜拉桥,拉索刚度问题更加突出。本文结合斜拉索刚度各参数讨论相结合,深入分析斜拉索各参数
老师问学生:“你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有何感想?”学生:“李白一定是个近视眼,连这都看不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