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生跟踪技术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活动区及栖息地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x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我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世界种群数量估计为3800~4000只,是全球15种鹤中唯一属于极危的鹤类,同时也是特定依赖浅水沼泽生存的3种鹤类之一。全球白鹤种群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种群,其中东部种群数量最多,达到世界种群数量的99%以上。东部种群在中国迁徙季节时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西部,越冬于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盆地,在鄱阳湖越冬的种群数量达到了白鹤东部种群的95%以上。目前白鹤这一物种面临的威胁主要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引起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栖息地退化和丧失以及食物缺乏等。本研究应用卫星跟踪技术,通过对9只白鹤的卫星跟踪,确定了东部种群迁徙路线上的白鹤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并开展了栖息地研究。根据卫星跟踪的位点数据,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栖息地特征和栖息地选择,以期为白鹤及其栖息地的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015年~2017年,对9只白鹤进行环志和卫星跟踪,运用跟踪技术获得的白鹤在我国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跟踪信息(包括经纬度、海拔、瞬时速度、定位时间、定位精度等),结合野外观测和栖息地采样数据,整理、统计并分析白鹤在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空间分布、活动区面积、重叠指数、停留时间和活动区面积,以及栖息地类型、植被特征和白鹤可能的食源植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跟踪白鹤空间分布及活动区跟踪白鹤活动区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主要位于莫莫格保护区、图牧吉保护区及两个保护区之间的湿地和向海保护区,2015年~2017年春季和秋季中途停歇地活动区面积有所差别,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3年中MCP面积、KDE90%面积、KDE50%面积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核心活动区占主要活动区的比例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个体到达中途停歇地的时间、食物资源分布情况有关。跟踪白鹤越冬区在保护区之内的有鄱阳湖保护区、南矶湿地保护区和康山保护区(位点占比50%),保护区范围外的越冬地点个数占比为50%,主要为铁河乡和犁头洲(越冬时长42.47d)。2015年~2017年冬季,白鹤不同个体和不同年份间活动区的MCP面积、KDE90%面积、KDE50%面积以及KDE50%和KDE90%比例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MCP面积、KDE90%面积、KDE50%面积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KDE50%/KDE90%面积则为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
  本研究发现跟踪白鹤个体在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活动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其中,白鹤在中途停歇地活动区春季重叠程度大于秋季;白鹤在越冬地活动区重叠程度有所不同,KDE90%活动区重叠指数为2016年冬季>2017年冬季>2015年冬季,KDE50%活动区重叠指数为2015年冬季>2016年冬季>2017年冬季。
  2.跟踪白鹤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栖息地白鹤中途停歇地栖息地类型有淡水湖泊、草本沼泽和农田,淡水湖泊和草本沼泽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共计7目9科11种,淡水湖泊有植物7科9种,草本沼泽8科11种,以莎草科植物为主;淡水湖泊和草本沼泽栖息地植被中,扁秆藨草的重要值均为最高,淡水湖泊、草本沼泽中多样性指标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表明草本沼泽中群落物种分布较淡水湖泊中更均匀、群落的多样性更高;样地内发现的白鹤可能的食源植物有三江藨草、扁秆藨草、花蔺、鹅绒委陵菜的和玉米,食物为食源植物的根茎或颗粒,对食物理化分析发现,主要有硼、锌、铁、磷、钙、钠、钾、镁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能量物质,淡水湖泊、草本沼泽和农田3种栖息地可为白鹤提供的能量值分别为591.06kJ/m2、1348.51kJ/m2和51.60kJ/m2。
  白鹤在越冬地利用湖泊、浅滩和农田3种类型的栖息地,其中湖泊类型在所有具有核心活动区的栖息地数量中占比最高,农田次之,2016年冬季和2017年冬季之间在湖泊(Z=0.114,P=0.909)、浅滩(Z=1.026,P=0.383)和农田(Z=0.800,P=0.517)中的越冬时间均无显著差异。越冬地采样得到白鹤的主要食物为苦草冬芽块茎、稻谷及莲藕3种,年际间的各种食物类型的块茎/颗粒/节数及食物干重间均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森林生物量不仅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而且在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健康监测以及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全球变暖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研究森林生物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成为重中之重。已有的研究没有同时考虑气候变化对地上生物量和胸径的影响或尚未构建气候敏感的地上生物量模型来探讨气候变化对各分项的影响。本文以中国东北和华北跨越6个省份,覆盖5个二级气候带的256株落
学位
植物开花是植物生活史上复杂的过程,由于木本植物具有童期长,基因组杂合度高等客观因素,使得木本植物开花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缓慢。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属于紫葳科梓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自然界中楸树具有较长的童期,栽植后五年以上开花,花期为10-15天。百日花楸树是课题组培育的新品种,栽植当年开花,花期近百天。百日花楸树为楸树开花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
学位
斑叶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植物叶色变异类型,对解析叶色变异机制、发掘新基因、阐明功能蛋白互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目前关于斑叶研究多以人为创制的突变体材料为主,鲜有自然叶色变异的报道。灰楸(Catalpa fargesii Bur.)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珍贵的用材树种和著名的观赏树种。“麦缘锦楸”叶片呈中间绿边缘黄的斑叶特征,是从灰楸中选育出的自然变异新品种。本研究以其叶片黄色和绿色部分为试材
学位
森林生长模型能够预测林木生长变化,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依据。传统统计模型在应用时常常需满足一定的假设前提,如独立、正态分布和等方差,且存在非线性回归参数难以收敛等问题。森林数据很难满足这些要求。非参数、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的快速发展,为森林生长建模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并成为生长收获模型发展的一种趋势。但缺乏系统性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天然混交林的研究很少。本文以吉林省天然针阔混交林为对象,着重回答以下几
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地表覆盖物。生物结皮在适应极端条件生存的同时,还能通过自身生命活动及代谢,影响和改变周围微环境。土壤细菌作为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土壤重要的生物组成成分,在能量循环和物质转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促进沙土养分积累并改变其理化性质,从而影响高等维管植物的定殖和成长。本研究以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结皮下伏土壤样品以及毛乌素沙地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培养方法
森林天然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森林经营管理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关于森林天然更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常见树种,对珍稀濒危树种的天然更新研究较少。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Hickel)存有较为严重的天然更新障碍,已成为珍稀濒危树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天然条件下珍稀濒危树种陆均松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动态特征,幼苗
学位
甘蒙柽柳(Tamarix austromongolica Nakai)是我国黄河流域特有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耐寒耐旱、耐盐碱,是维护岸堤稳定、改良土壤、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为了探寻甘蒙柽柳居群问的谱系进化关系,本研究利用四条叶绿体基因片段(psbA-trnH、trnT-trnL、trnL-trnF和trnQ-rpS16)和一条核基因片段ITS序列,通过PCR扩增、测序对甘蒙柽柳20个居群的叶片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