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电薄膜的电阻变换及光伏效应的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sc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光电器件和阻变随机存储器的研究是目前功能材料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铁电材料具有的铁电光伏与电致阻变效应的发现拓展了其物理内涵与应用领域,而其内禀的铁电极化可有效调控光伏和电致阻变效应及其耦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采用sol-gel法制备了多种铁电薄膜及其异质结,探究了铁电薄膜多层异质结、元素掺杂和结构优化等对薄膜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铁电薄膜的光伏性能、电致阻变与铁电极化的关系,利用铁电极化实现了调控异质结的光伏与电致阻变性能;并进一步研究了薄膜的电致阻变与光伏效应的相互作用,探索了铁电/阻变/光伏之间的耦合作用与产生机制,为开发下一代新型铁电光电器件和不挥发性铁电阻变存储器的提供了多种方案指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sol-gel法在Pt/Si衬底制备了 BiFe03(BFO)和Au纳米颗粒复合的BFO薄膜,研究表明:Au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将可见光的远场激发转换为近场激发,从而有效增强BFO薄膜对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和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最终实现BFO铁电光伏性能的显著增强。研究了铁电极化特性对铁电光伏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该研究为铁电基的光伏电池和光电器件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2.利用sol-gel法在Pt/Si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和A位Nd掺杂的Bi(4-x)NdxTi3O12(BNxTO,x=0、0.15、0.5、0.85 和 1.0)薄膜,研究了薄膜厚度和 Nd 掺杂量对其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NxTO薄膜的厚度为400-450 nm左右、掺Nd量x=0.85时其光伏性能最佳,并显示出铁电极化可调控光伏性能的特性。同时,ITO/BN0.85TO/Pt异质结器件还表现出稳定的双极性电阻变换特性,并实现了对该异质结电阻的电-光双调控,分析提出受铁电极化调控的界面势垒是BNTO薄膜产生铁电调控光伏和电阻变换效应的内在机制。3.采用sol-gel法在Pt/Si衬底上制备了 BFO和掺Ag2O纳米颗粒的BFO薄膜,研究表明:两薄膜均具有优异的光伏性能,且窄带隙的Ag2O纳米颗粒的引入,可有效拓宽BFO薄膜的光吸收范围和对可见光的吸收效率,从而实现光伏效应的显著增强,这对基于铁电基的光伏电池和光电器件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此外,ITO/BFO/Pt异质结器件展现出典型的双极性电阻变换效应和多级阻态,并具有良好的保持特性和翻转特性。研究认为其阻变特性受BFO薄膜体内氧空位迁移调控的Ohmic电导和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电导的体效应电导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增加了 BFO多铁材料研究的额外自由度,拓展了其多功能器件的应用领域。4.采用sol-gel法在FTO衬底上构建了 Pt/BFO/FTO和Pt/BaTiO3(BTO)/BFO/TiO2/FTO的两个异质结器件。在光开/关和不同的极化态下对比研究了两异质结的光电响应特性,研究表明:多层的BTO/BFO/Ti02薄膜相比于单层的BFO薄膜有助于提高光吸收效率和铁电性能,且其特殊的器件结构也可更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从而实现综合提高多层薄膜异质结的光伏性能。此外,Pt/BTO/BFO/TiO2/FTO异质结还表现出稳定的双极性阻变特性,并具有良好的保持特性和翻转特性;在不同的脉冲电压和光调控下实现了四个稳定阻态。分析表明SCLC为该异质结构的主要电导机制,而该SCLC是由氧空位受铁电极化翻转调控界面势垒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双铁电层BTO/BFO在不同光场的作用下形成的有效光生载流子也对RS起到调控作用。该研究为铁电光电器件及多级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器的研究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他文献
随着在轨遥感卫星观测平台的不断增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遥感卫星数据。遥感卫星数据在国家战略、城市规划、居民生活等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众多遥感应用领域中,大范围的遥感影像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单张遥感影像的覆盖范围有限,为获取大范围遥感影像,需要将不同时间、不同来源的多张影像拼接合成处理。由于各影像的获取时间以及获取平台不同,导致影像间存在着一定的色彩差异,为无缝镶嵌合成产品的生成带来影响,
大气风场的观测是探测中高层大气的重要手段,大气风场的波动,包括重力波、潮汐以及行星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大气内部存在的动力学结构与过程。利用大气风场的观测数据,我们可以对大气状态的分布规律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发现在特殊空间天气事件下的大气传播与耦合过程。这类研究不仅为全球中高层大气的模式建立提供理论和观测基础,也能为特殊空间天气事件的到来进行及时的预报和现报。本研究基于长期的地基雷达观测数
过去近30年,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作为一种大地测量的手段,在地面高程获取和地表形变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气压、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引起的对流层延迟是InSAR大地测量应用的主要误差源,为了获取高精度的地表高程或形变信息,必须消除或削弱大气延迟“噪声”。反之,这种大地测量应用上的“噪声”却
多山地区普遍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冲积扇。经过漫长年代的泥沙堆积,这些冲积扇不断发育,最终塑造出河谷冲积平原地貌。与常见的三角洲冲积平原不同,河谷平原往往受到两侧高山的约束,使得其抬积与前积的速度更快,河流的演变更加频繁。近年来,随着河谷平原地区的人口增多,平原地貌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更加紧密。对边壁约束下冲积扇发育规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相关理论的完善,还为地区内的河道规划、灾害预防提供有效的指导。
岩土介质的水力耦合作用是水利水电工程、核废料处置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油/气能源地下存储、地热资源开发等领域工程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岩土介质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复杂性,岩土介质水力耦合理论、分析方法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此,本文开展了岩土介质水力耦合分析模型与参数辨识方法研究,建立了固相变形、水体流动、气体传输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发展了弹塑性变形与毛细滞
干旱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等特点,长期制约着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因而,深入认识干旱现象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精确刻画干旱事件的定量特征和多元属性,对于提高灾害预警水平,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干旱定义与内涵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国内外干旱指标计算、干旱特征分析和变化环境下干旱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流域——汉江流
凝视卫星是近年来重点发展的一种新型对地观测卫星,通过对某一地区进行凝视成像,获取一定时间间隔的序列图像,适于对动态目标进行分析,获得目标的瞬时特性,这些重要的动态信息难以从传统的对地观测卫星中获得。卫星凝视成像时,序列影像间存在像素偏移,影像上运动目标对相对几何关系估计精度的干扰,影像的绝对定位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都不利于运动目标的检测、提取、识别和分析等功能。同时较快的稳像速度,能够促进凝视卫星
作为平原河流河型之一的顺直型河道,其显著特点是河道中的边滩等成型淤积体经常在不断移动变化。成型淤积体通常尺寸较大,它的发展消长对整个河槽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河流动力学中对尺度较小的沙波运动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诸如边滩这类尺度远大于沙波的成型淤积体形成过程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近年来,人类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河流的原有形态,大中型水利工程修建后的拦沙作用使得下游河床发生明显的冲刷。在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
功能材料是具有各种不同功能和用途的材料。随着科学技术深入各个领域,新的功能材料正在迅速涌现,以满足广泛的应用需求。荧光和吸附分离是功能材料的两种重要的应用方向,在生物医用和能源环境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消耗,纤维素和甲壳素等可再生资源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其研究、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热点。它们具有储量丰富、化学惰性、安全无毒、生物相容和生物降解等特点,是构筑荧光生物功能材料和
近三十年来,介孔材料因其可调控的孔径、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均匀的孔隙等结构特点在吸附分离、催化反应、低介电材料等方面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制备方面,采用不同的模板剂和合成方案可以合成一系列孔结构和孔径不同的介孔材料。在表征方面,常见的用以表征多孔材料孔结构的方法主要有小角X射线散射(SAXS)、气体吸附/脱附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相互补充,但提供的孔结构的信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