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6年黄河由刁口河改道现行清水沟流路以来,受流域水沙变化、人为干预和海洋动力作用的影响,黄河三角洲现行河口北侧的孤东近岸海域冲淤格局不断发生改变,近岸侵蚀形势严峻。本文结合研究区水深地形资料、利津站入海水沙数据和孤东验潮站逐时风速风向及潮位资料,分别对年代际尺度(1976~2014年)和近期年际尺度(2002~2014年)孤东近岸海域的演变格局及动力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分析近岸海域冲淤过程、特征等深线进退及海洋动力特征,进而探究孤东近岸海域冲淤演变机制及预测海域未来变化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主要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事件将孤东近岸演变分为四个时期:1976~1986年、1986~1996年、1996~2002年和2002~2014年。孤东近岸的冲淤演变经历“强淤积-冲淤平衡-侵蚀-强侵蚀”四个阶段。近岸海域由淤积向侵蚀转变始于1996年,目前大部分近岸海域水深刷深达6~8 m,孤东北大堤附近海域侵蚀程度最大,最大侵蚀深度超过8 m。(2)孤东近岸特征等深线变化时空差异明显,蚀退最先出现在北侧,并逐渐向南侧发展变化。近岸水深5 m区域内冲淤变化较水深10 m内显著。5 m、10m等深线包络面积在1996年之前增加,近岸淤积明显,但淤积程度逐期减缓。1996年之后,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开始缩减,缩减速率逐期增大。2002~2014年间5 m等深线持续向岸推进,等深线包络面积减少最为显著,且北侧海域的侵蚀强度明显强于南侧海域。而相比之下,10 m等深线包络面积变化则相对平缓。(3)通过2002~2014年孤东近堤海域的稳定性分析,确定了四个稳定型区间:Ⅰ型(强侵蚀型)、Ⅱ型(一般侵蚀型)、Ⅲ型(一般稳定型)、Ⅳ型(高稳定型)。近堤海域的侵蚀最先于2005年二号排涝站丁坝附近海域出现,侵蚀中心随后逐渐向南北两侧扩展。2005~2010年为强侵蚀区间快速扩增时期,2010年后孤东近岸海域向冲淤平衡状态演变。至2014年,二号排涝站丁坝及其北侧海域的堤前水深已达6 m。(4)入海沙量的大幅减少是造成孤东近岸海域侵蚀的重要原因。黄河年均入海沙量与研究区内年均冲淤量密切相关,通过两者的线性关系估算研究区内冲淤临界的入海泥沙阈值为3.78亿t/a。在维持现有水沙条件和海洋动力环境的前提下,预测未来孤东近岸海域的冲淤将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北大堤附近海域水深仍有进一步刷深的可能,应加强对孤东北大堤附近海域的岸堤防护及人为干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