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黄河三角洲孤东近岸的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a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6年黄河由刁口河改道现行清水沟流路以来,受流域水沙变化、人为干预和海洋动力作用的影响,黄河三角洲现行河口北侧的孤东近岸海域冲淤格局不断发生改变,近岸侵蚀形势严峻。本文结合研究区水深地形资料、利津站入海水沙数据和孤东验潮站逐时风速风向及潮位资料,分别对年代际尺度(1976~2014年)和近期年际尺度(2002~2014年)孤东近岸海域的演变格局及动力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分析近岸海域冲淤过程、特征等深线进退及海洋动力特征,进而探究孤东近岸海域冲淤演变机制及预测海域未来变化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主要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事件将孤东近岸演变分为四个时期:1976~1986年、1986~1996年、1996~2002年和2002~2014年。孤东近岸的冲淤演变经历“强淤积-冲淤平衡-侵蚀-强侵蚀”四个阶段。近岸海域由淤积向侵蚀转变始于1996年,目前大部分近岸海域水深刷深达6~8 m,孤东北大堤附近海域侵蚀程度最大,最大侵蚀深度超过8 m。(2)孤东近岸特征等深线变化时空差异明显,蚀退最先出现在北侧,并逐渐向南侧发展变化。近岸水深5 m区域内冲淤变化较水深10 m内显著。5 m、10m等深线包络面积在1996年之前增加,近岸淤积明显,但淤积程度逐期减缓。1996年之后,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开始缩减,缩减速率逐期增大。2002~2014年间5 m等深线持续向岸推进,等深线包络面积减少最为显著,且北侧海域的侵蚀强度明显强于南侧海域。而相比之下,10 m等深线包络面积变化则相对平缓。(3)通过2002~2014年孤东近堤海域的稳定性分析,确定了四个稳定型区间:Ⅰ型(强侵蚀型)、Ⅱ型(一般侵蚀型)、Ⅲ型(一般稳定型)、Ⅳ型(高稳定型)。近堤海域的侵蚀最先于2005年二号排涝站丁坝附近海域出现,侵蚀中心随后逐渐向南北两侧扩展。2005~2010年为强侵蚀区间快速扩增时期,2010年后孤东近岸海域向冲淤平衡状态演变。至2014年,二号排涝站丁坝及其北侧海域的堤前水深已达6 m。(4)入海沙量的大幅减少是造成孤东近岸海域侵蚀的重要原因。黄河年均入海沙量与研究区内年均冲淤量密切相关,通过两者的线性关系估算研究区内冲淤临界的入海泥沙阈值为3.78亿t/a。在维持现有水沙条件和海洋动力环境的前提下,预测未来孤东近岸海域的冲淤将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北大堤附近海域水深仍有进一步刷深的可能,应加强对孤东北大堤附近海域的岸堤防护及人为干预活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1+N"延续护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116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语文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在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中有重要地位。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非常迫切,语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的Apriori算法,探索分析在使用阿托伐他汀的不同高危人群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与高危因素间的关联。方法:选择唐山某三甲医院的312例单用阿托伐他汀和联合降
本文讨论了日本江户时期大名庭园的定义,详细梳理了其发展概况,总结了大名庭园游赏与社交两大功能,提出大名庭园具有规模宏大、布局自由;朴不至陋、华不至靡;风格多变、思想
学位
互联网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与以往其他科学技术革命所不同的是,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生产、生活、交往的固有模式,网络信息的互联互通加速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网络空间成为了除领土、领海、领空和太空之外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五空间。随着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融合发展,现实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同样蔓延到了网络空间。进入新时代以来,网络空间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全面和深化
1 概 述1 1 房室分离的基本概念[1,2 ]  房室分离 (atriov_entriculardissociation)亦称“房室脱节” ,是一个广义名词。是指心房与心室同时分别由两个起搏点控制 ,即窦房结或房性异位起搏点控制心房 ,
目的分享在武汉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降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的工作策略。方法总结分析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制定并执行的方案、措施和流程的可操作性及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模式,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尝试以及创新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低年级的教学发展,更好的使学
市政污泥作为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经堆肥处理后可用作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土壤改良基质.已有实验室模拟和场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