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链非编码RNA的结直肠癌竞争性内源RNA网络构建及预后分析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于TCGA数据库鉴定结直肠癌lnc RNA、mi RNA及m RNA的差异表达及预后相关基因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lnc RNA、mi RNA及m RNA的差异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筛选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RNA,寻找结直肠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1.下载TCGA数据库结直肠癌患者转录组数据及其临床病理数据。2.利用R语言中的edge R程序包,分别对lnc RNA、mi RNA及m RNA表达矩阵进行癌症样本与正常样本的差异表达分析。3.利用结直肠癌差异表达m RNA,采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4.将差异表达的DElnc RNA、DEmi RNA及DEm RNA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og-rank检验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筛选结直肠癌预后相关RNA。结果:1.通过癌症样本与正常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得到1275个DElnc RNA、343个DEmi RNA及3197个DEm RNA。2.利用clusterprofiler包对3197个DEm RNA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得到1247个GO条目及57条KEGG信号通路,大多数信号通路与癌症发生及发展相关。3.通过单因素Cox分析及log-rank检验,最终确定21个DElnc RNA、15个DEmi RNA和53个DEm RNA与结直肠癌预后显著相关。小结:1.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lnc RNA、mi RNA及m RNA的异常表达均起到了重要作用。2.lnc RNA、mi RNA及m RNA都可以显著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同时也是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及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第二部分结直肠癌竞争性内源RNA网络构建及预后模型分析目的:基于结直肠癌lnc RNA、mi RNA及m RNA差异表达结果,构建竞争内源RNA(ce RNA)网络,利用网络内RNA分别建立lnc RNA、mi RNA及m RNA预后模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建立列线图,并对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进行深入评价。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结直肠癌差异表达的lnc RNA、mi RNA及m RNA相互作用关系进行预测,经过仔细的匹配最终确定构建ce RNA网络的lnc RNA-mi RNA和mi RNA-m RNA调控关系。用Cytoscape软件用于构建ce RNA调控网络。2.使用Cox回归分析分别构建ce RNA网络中的lnc RNA、mi RNA和m RNA预后预测模型,并对模型准确性进行评价。3.结合TCGA数据库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及lnc RNA、mi RNA和m RNA预后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采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来评估列线图预测的准确性。结果:1.有291个lnc RNA、137个mi RNA和325个m RNA纳入到ce RNA网络中,其中lnc RNA-mi RNA关系对1743个、mi RNA-m RNA关系对656个。2.利用Cox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了包含15个lnc RNA,11个mi RNA和6个m RNA的预后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都有较高的预测效能。3.采用逐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包含三种RNA预测模型及临床病理资料的列线图,一致性系数(C-index)为0.864,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表明我们的列线图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小结:1.我们利用差异表达的lnc RNA、mi RNA及m RNA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了结直肠癌ce RNA调控网络。2.基于该网络建立的lnc RNA、mi RNA及m RNA模型在预后预测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3.结合了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和lnc RNA、mi RNA及m RNA预测模型的列线图进一步提高了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部分长链非编码RNA KCNQ1OT1作为结直肠癌新的预后标志物的研究目的:从生物信息学角度探究lnc RNA KCNQ1OT1作为结直肠癌新的预后预测标志物的应用价值。方法:1.利用TCGA及GSE39582数据集中结直肠癌样本计算KCNQ1OT1在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情况,同时明确其表达量与临床分析及预后的相关性。2.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利用TCGA数据库结直肠癌m RNA表达矩阵,按KCNQ1OT1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及低表达组,应用GSEA软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KCNQ1OT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KCNQ1OT1表达量与结直肠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KCNQ1OT1高表达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组。3.KCNQ1OT1高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4.KCNQ1OT1表达上调会影响癌症相关通路,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小结:1.KCNQ1OT1在结直肠癌中稳定高表达,且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有明确相关性,KCNQ1OT1高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2.GSEA富集分析发现KCNQ1OT1与多条癌症相关通路激活有关。3.KCNQ1OT1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新的标志物,但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第四部分长链非编码RNA KCNQ1OT1在结直肠癌中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目的:研究验证lnc RNA KCNQ1OT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KCNQ1OT1敲低对结直肠癌细胞株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40对我院结直肠癌组织和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的KCNQ1OT1的表达水平。2.KCNQ1OT1-si RNA(实验组)、si RNA-NC(阴性对照组)及Blank(空白对照组)培养48h后,检测结肠癌细胞株SW480中KCNQ1OT1的表达情况,验证转染效果。3.通过Transwell小室来检测转染KCNQ1OT1-si RNA、si RNA-NC及Blank中结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情况。4.应用划痕实验检测KCNQ1OT1-si RNA、si RNA-NC及Blank中的结肠癌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5.集落形成实验,分析KCNQ1OT1介导的SW480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1.KCNQ1OT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位数=0.07588)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位数=0.01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克隆形成实验表明,和阴性对照组相比,KCNQ1OT1敲低可显著减少SW480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3.Transwell迁移小室实验结果显示,下调KCNQ1OT1的表达可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SW480细胞数明显减少,KCNQ1OT1敲低明显抑制了SW480细胞迁移能力。4.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下调KCNQ1OT1的表达可以明显降低划痕愈合率,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KCNQ1OT1敲低明显抑制了SW480细胞的侵袭能力。小结:1.在结直肠癌中KCNQ1OT1的表达明显上调。2.在结肠癌细胞SW480中下调KCNQ1OT1可抑制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侵袭。3.KCNQ1OT1在结直肠癌中发挥致癌作用,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的预后标志物。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的发病率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并且已经成为危害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的非感染性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是一种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发生的疾病,其发病过程复杂,病因难以明确。2型糖尿病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减退,从而导致了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补足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受阻。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
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s,EOC)是卵巢癌中最常见的类型。EOC具有诊断发现晚,易出现化疗耐药,五年生存率低等特点。EOC的诊治难点在于缺乏早期有效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法和标记物,如何有效应对肿瘤耐药也是EOC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探究EOC发病机制对于EOC患者的诊治有着重大意义
[药品名称]松龄血脉康胶嚢[成分]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心悸、失眠:高血压病及原发性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规格]每粒装0.5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腹泻、胃脘胀满等,饭后服用有助于减轻或改善这些症状。[禁忌]尚不明确。
期刊
目的: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分为运动症状,包括震颤、运动迟缓、僵直和姿势不稳,以及非运动症状,如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问题。目前为止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及医生的临床判断。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帕金森病的生物标志物及差异性表达基因(DEGs),从而便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本研究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已经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房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年龄依赖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同时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动脉栓塞和脑卒中,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尽管目前对房颤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能够深入探究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分子水平研究其发病机制,寻找合适的干预治疗靶点,将对于房颤的诊治有着重要
慢性神经卡压(Chronic nerve compression,CNC)是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常见形式,常导致神经性支配区的疼痛、麻木、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确诊的CNC患者,90%为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每年影响全球4.9%至7.1%的人口。由于CTS影响到中年活跃工作者,它与大量的医疗保健费用和经济负担有关。例如,在美国,与CTS相关的年度总
阿尔茨海默病(AD)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包含了精神行为、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或者异常,同时患者病程表征为进行性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关于全球范围内AD的2015年报道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每3秒就可能出现1例临床新发的患者,而到2050年全世界AD患者可能会升高至1.315亿人左右,同时这其中约70%患者来自发展中国家。临床AD患者人数的不断的增加和发病率的日益升高对世界各国
房颤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了。目前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多子波学说”到目前的“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和“肺静脉波”学说。自Haissagueeree在房颤的“驱动”说和“多子波折返”说基础上,结合临床上手术消融结果提出了新的“肺静脉波”假说,该假说认为,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心房组织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部位,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的快速异位激动在通过肺静脉前庭时容易形成折返及颤动样传导,并进而
第一部分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25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及椎间隙植骨融合。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区域是否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稳定情况。对比
第一部分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自噬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目的:通过Cox回归模型构建与总生存相关的肾透明细胞癌(cc RCC)中心基因预后指数,获得自噬相关的临床生物标记物及预后判断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cc RCC数据集,以识别cc RCC患者自噬相关基因(ARGs)的表达。功能富集分析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由Metacape数据库构建。中心基因由Cytoscape软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