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期亚洲象的研究是历史动物地理领域的重要选题,也为历史环境变迁研究所关注,是目前学术界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跨学科课题。历史上,亚洲象曾经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境内的大部分地域,然而,今天它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与南部的某些地区,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亚洲象的分布在历史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学界关于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变迁的研究,多囿于文焕然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在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逐渐南移,是受气候冷暖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略显笼统,在深入和细化上略有不足。本论文尝试突破前人套路,对亚洲象分布变迁的研究做一个有历史依据的新探讨,以期有所创新。论文在全面把握前人研究及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地理学、动物学等学科方法,比较系统、认真地复原了历史时期中国境内亚洲象的分布与变迁。通过区域划分法,划分了五个区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云贵高原,清楚地复原与再现了历史上中国境内亚洲象的分布区域,以及其自北向南逐步退缩的变迁过程,揭示了亚洲象的分布变迁不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存在连续性。本选题始终遵循尽可能细化历史时期亚洲象在分布区域和变迁时段上的研究原则,把研究内容精细化,并通过分析强调在每一区域、每一时段内,影响亚洲象分布变迁的原因是不一致的,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人类的社会需求对其分布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却是贯穿于始终。论文在剖析历史时期驯象和豢象、猎象、象牙贸易与象牙利用等人类社会在获取亚洲象资源时,通过复原各类需求史,深入探讨了各种需求活动对亚洲象分布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亚洲象的驯化经历了从需求性驯化到保护性驯化的过程;(2)驯象的豢养从野外放养、圈养过渡到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性的“养”象;(3)猎杀亚洲象从“逸乐”狩猎演变到偷猎;(4)象牙贸易从“朝贡贸易”走向非法贸易;(5)象牙利用从朦胧起步发展到保留传承。论文从人类社会需求的角度,依据翔实的史料,结合驯化地理学以及亚洲象在生态学和行为学上的独特性,对以上各种需求活动作了全新地阐释,认为在人类社会对驯象和象牙等资源不断增长和推陈出新的需求下,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亚洲象的生境和种群数量受到了渐趋难以逆转的影响,迨至今天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论文在剖析人类社会需求时,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每一需求活动,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选取最具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五个个案:(1)明代驯象的豢养;(2)宋代的猎象活动;(3)宋代“瑳象雕牙”业及其市场消费状况;(4)唐代官吏的象笏消费:(5)宋代的象牙贸易及流通过程。从翔实的史料入手,结合亚洲象的生物学特点,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某些特殊需求对亚洲象的分布变迁所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意义深远的。本选题通过翔实细化的研究,在论文中得出了两个主要观点:(1)历史时期中国境内亚洲象的分布存在自黄河流域向云贵高原逐渐南退的变迁过程,在地域和时段上都具有连续性;(2)气候冷暖变化难以解释历史时期亚洲象的分布变迁,人类的农业开发活动也难以解释历史时期亚洲象的分布变迁。本文研究认为,人类社会需求是影响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变迁的重要原因。本论文的探索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对相关研究及当今云南地区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的保护等均具有一定可资借鉴的意义。当然,囿于资料搜集、技术手段和学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难免“顾此失彼”,一些不够完善的内容需要依据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新成果的出现,仍需不断去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