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语篇顺应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982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篇是交际的基本单位,它在语法结构上具有衔接性和规律性,在意义上具有完整性,是结构-意义的统一体。语篇翻译是从原语语篇理解到译入语语篇再现的整体翻译过程。翻译是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它应该是建立在文本整体意义上的语篇的整体转换,寻求整体意义的对应。近年来,由于语言学研究的进步,翻译理论研究空前繁荣,出现了大量语篇翻译研究的论著。作者发现以往的相关研究未能揭示语篇翻译作为一种语用过程的内在机制,对关于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做出决定的方面的关注不足。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地做出选择的过程,做出选择的原因由于语言具有变异性、可协商性以及顺应性。翻译,做为一种语用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本文作者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着重探讨语篇层面上的结构客体顺应对翻译的启示。作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要准确的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为了顺应目的语语篇的组织模式,译语语篇的构建也要做出相应的选择和调整。通过对汉语和英语的语篇构成特点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做出选择和调整。作者对所收集的英汉语语料中语篇组织模式进行分析,描述了英汉语篇模式的异同,概括出汉英语篇三个方面的主要差异,即直线式与螺旋式、形合与意合及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作者重点针对英汉语篇组织模式差异,探讨了翻译中针对这些语篇模式差异的相应顺应策略:重组法;倒置法;视角转换法。
其他文献
李锐是一个独特的作家,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其始终徘徊在此起彼伏的文学潮流之外,用自己的方式言说着“人”的存在。“语言自觉”和“汉语写作”是李锐在探索文学表达方式中逐渐
<正>简·奥斯汀小说的最大特色便是反讽。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暗示技巧和组织结构的方法。讽刺是它的外在形式,以"模棱两可的反论"方式表达作者的美学思想是它的
张商英生于仁宗庆历三年(1042),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及第,从此登上政治舞台。他经历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仕宦生涯多有起伏。北宋中后期,政治局势错综复杂。熙宁时期
本文以无锡话的实现体助词“则[ts(?)]”和“着[za(?)]”为研究对象。文章首先区分了无锡话中的三个“则”和两个“着”,描述了它们的性质和功能,探讨它们的来源及演变,并把它们
儿童动词学习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大重点。先前在英语,法语以及其他语言的研究中发现儿童会根据动词呈现的句子结构(动词的论元数量)来解释动词的意义,即“句法步步为营”效应
河南省地处中原,农产品种类丰富,但是大多采用传统的流通模式,"互联网+"时代,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产品流通渠道相对狭窄,农民掌握的供求价格信息太
<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我们都已耳熟能详。可揆诸历史和现实,习惯于以貌取人者却还是大有人在。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
高铁开通作为中国交通运输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中国2008~2016年287个地级市层面数据,本文从异质性劳动力转移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法(DID)
枫泾方言属于上海金山方言内部枫泾小片,该方言语音、语法和词汇都很有特点,但是以往对于该方言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对于该方言里语气词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语义的简单罗列,并且
论辩是最为重要的话语类型之一,在经济、心理、政治、娱乐、教育、法律以及各类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合作,认知世界并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手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