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纪念性建筑一直以来都是时代精神与文化的集中表现,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而变化。传统纪念性建筑及其外部空间一度是君权、神权的物质载体。由于其纪念性表达与创造神圣、崇高的形象分不开,所以在设计上往往着重表现超常的尺度感与明确的中心感。但随着公共生活与公共意识发展,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逐渐发展成为了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与公众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可是在设计上很多项目仍然沿用传统的设计手法,注重营造等级性与秩序性,不仅使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难以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也带来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割裂,最终造成空间的空置与浪费,影响城市活力。可以说,如何在保证纪念性的同时提升空间与城市的活力,正是当代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难点与重点。本文分析了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走向活力化的原因与趋势,并结合我国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活力不足的现状问题,指出了传统设计手法的局限性。然后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与优秀实践,提出了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活力提升的设计方法,以促进城市、公众、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三方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旨在提出问题,也就是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方法与内容。第二部分旨在分析问题,包括第二、三章。首先基于城市设计、纪念性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行为学三部分领域理论的发展,得出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走向活力化的发展趋势。然后结合我国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活力不足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论文的第四、五章,从宏观的整体环境营造与微观的场所精神营造两个层面提出了活力提升的设计方法。希望在宏观视角下实现其与城市环境的开放交流,而在微观视角下实现纪念性与日常性的兼容互动。第四部分为论文的最后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结论在实践项目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