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导热炭材料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 : 38次 | 上传用户:linu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炭材料(如炭纤维、C/C复合材料、石墨材料等)具有低密度、低热膨胀系数、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较高的热导率等优点,是近年来热管理领域里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类导热材料。但是炭材料内部石墨晶体的特殊性(各向异性)和多样性(微晶尺寸及其取向不同)决定了其导热性能大相径庭,从一般石墨材料的70~150W/m.K到气相生长炭纤维轴向的1950W/m.K不等。因此控制炭材料内部石墨微晶尺寸、取向及其连续性是提高其特定方向室温热导率的关键。本论文以萘系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通过熔融纺丝制备了毫米宽度的带状沥青纤维,经预氧化、炭化和石墨化处理得到石墨层片高度取向的高导热带状石墨纤维。选择氧化稳定化并低温热处理后的带状纤维与中间相沥青粘结剂进行复合再中温(500oC)热压制备一维带状纤维/C复合材料,此材料经后续炭化和石墨化处理得到石墨层片沿带状纤维长度方向高度择优取向的一维高导热C/C复合材料。同时利用中间相沥青为粘结剂和廉价易得的高结晶度天然鳞片石墨为骨料,采用相同的成型和热处理工艺制备了高定向高导热石墨材料。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间相沥青基带状纤维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测试(1)以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采用熔融纺丝工艺制备出表面光洁平整、宽度(0.3~1.5mm)和厚度(15~30μm)可控的带状沥青纤维。带状沥青纤维经220~260oC氧化稳定化“固定”住了带状纤维的形貌和结构,在随后高温炭化和石墨化过程中带状纤维内部石墨微晶生长发育,其微晶尺寸逐渐变大,微晶三维有序堆积结构逐步完善,石墨层片沿带状纤维主平面高度取向。而且带状纤维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保持其带状形态,不发生变形(劈裂、褶皱和卷曲),有效克服了径向辐射状圆形纤维的易劈裂难题。(2)热处理温度对带状纤维的抗氧化性能和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热处理温度越高,带状纤维的结晶度和石墨化度越高,其抗氧化性能越好。2800~3000oC石墨化带状纤维的抗氧性能明显优于K-1100石墨纤维。1.5mm宽带状纤维低温(400~700oC)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较低,经过1000oC炭化处理后其力学性能明显提高,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了876MPa和109GPa,经3000oC石墨化处理后带状纤维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进一步提高至2.53GPa和421GPa。(3)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带状纤维的轴向导电性能不断提高。1.5mm宽带状纤维经3000~3200oC石墨化后其室温轴向电阻率仅为1.05~1.08μ.m,比K-1100石墨纤维的室温轴向电阻率(1.17μ.m)低。根据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的导电导热关联式计算得到1.5mm宽带状纤维的室温轴向热导率可达1100~1200W/m.K。2、一维高导热带状纤维/C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测试(1)以单向铺排带状纤维为基体材料,在其表面均匀涂覆适量的中间相沥青粘结剂,经500oC一次热压成型再高温炭化、石墨化处理,可以制备较高体积密度的一维带状纤维/C复合材料。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不断提高,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逐渐增加。500oC热压成型样品的体积密度约为1.2~1.3g/cm~3,1000oC炭化处理后其体积显著收缩,密度增至1.7~1.8g/cm~3,3000oC石墨化后材料的体积密度达到了1.85~1.90g/cm~3。(2)XRD、PLM和SEM测试分析表明,1.5mm宽带状纤维/C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结构各向异性,带状纤维在复合材料中单向有序排布,其主平面沿热压方向有序堆积,内部石墨层片沿带状纤维长度方向高度择优取向。电阻率和热扩散系数测试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显著的电学和热学各向异性,沿带状纤维长度方向具有优异的导电和导热性能。3000oC石墨化复合材料沿带状纤维长度方向和带状纤维主平面堆积方向的室温电阻率分别为1.5μ.m和22.2μ.m,其相应热导率为862W/m.K和11W/m.K。热处理温度对复合材料沿带状纤维长度方向的室温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有重要影响,热处理温度越高,其热传导性能越好。复合材料沿带状纤维长度方向的室温热导率与其热处理温度和体积密度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联,其相关系数(0.98和0.95)较高。(3)带状纤维的宽度和纤维的截面形态对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室温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有重要影响。0.5mm和0.3mm窄带状纤维/C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较高(1.88~1.91g/cm~3),沿带状纤维长度方向的室温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分别为570~580mm~2/s和820~830W/m.K;圆形纤维/C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较低(1.70g/cm~3),沿纤维长度方向的室温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分别为554mm~2/s和707W/m.K。虽然1.5mm宽带状纤维/C复合材料的体积密度(1.86g/cm~3)稍低,但是沿带状纤维长度方向的热扩散系数(618mm~2/s)明显较高,因此相应热导率(862W/m.K)也较高。3、天然鳞片石墨基高导热石墨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测试(1)以天然鳞片石墨和中间相沥青分别为骨料和粘结剂,采用500oC一次热压成型再高温热处理可以制备较高体积密度的石墨块。鳞片石墨粒径、中间相沥青粘结剂用量、热压压力和热处理温度等对石墨块的体积密度有一定的影响,86wt.%天然鳞片石墨(+32目)和14wt.%中间相沥青混合料经10MPa压强热模压成型的炭块经2800oC石墨化后其体积密度达到1.91g/m3以上。(2)XRD、PLM和SEM测试分析表明,制备的石墨块具有明显的结构各向异性,天然鳞片石墨主平面沿热压方向高度有序堆积排列。除体积密度和比热容外,石墨块其它物理性能(如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导热性能)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在垂直和平行热压方向存在较大差异。(3)石墨块沿垂直热压方向的室温电阻率受天然鳞片石墨粒径、中间相沥青粘结剂用量和热处理温度的影响较大。2800oC石墨化后的石墨块沿垂直热压方向具有优异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其室温电阻率和热导率分别达到了1.45μ.m和622W/m.K,而在平行热压方向的室温电阻率和热导率分别为8.35μ.m和25W/m.K。该石墨块在垂直热压方向的耐压强度(11.3MPa)和抗弯强度(7.7MPa)较低。(4)除热处理温度、中间相沥青粘结剂的用量和晶体取向对石墨块的热导率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以外,其它因素(如测试环境温度、天然鳞片石墨的粒度、不同的沥青粘结剂、热压成型温度、掺杂处理等)也会影响石墨材料的热导率。4、高导热炭材料的导热导电性能关联及其导热机理初步探讨(1)带状炭(石墨)纤维及其一维C/C复合材料的室温轴向热导率与其轴向电阻率、石墨化度和石墨微晶参数(d002、Lc、La)密切关联,其相关系数都较高(≥0.91)。石墨块沿垂直热压方向的室温热导率与此方向的电阻率关联度不大,但是和沥青粘结剂衍生石墨的微晶参数(Lc、La)有一定关联,其相关系数(0.46和0.64)较低。(2)由带状纤维室温轴向热导率和电阻率的关联式可知:3000oC石墨化带状纤维的室温轴向热导率达到了1084~1174W/m.K。利用一维C/C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混合计算公式反推3000oC石墨化带状纤维的室温轴向热导率可达到1136W/m.K,这表明利用带状纤维轴向电阻率来计算其轴向热导率是有效可行的。采用这两种方法预测C/C复合材料沿带状纤维长度方向的室温热导率有望达到890~920W/m.K。(3)3种高导热炭材料(带状纤维、C/C复合材料、石墨材料)的导热机理分析表明:炭材料热传导性能受样品热处理温度、石墨化度、微晶参数和晶体取向的影响较大。炭材料内部石墨微晶的尺寸大小是决定其导热性能高低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其沿垂直热压方向的室温热导率与石墨微晶平面大小La成正比。
其他文献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文《香菱学诗》,节选自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四九回。诗人借助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鲜见。问题是,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资源的流动范围明显扩大,引发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在少数金融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形成了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金融
本文绪论介绍了地名的文化属性以及河南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正文则通过对河南地名的命名规律研究,进一步探析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后简要介绍国
<正>一堆家规,将女儿送进哈佛;一根藤条,将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虎妈"、"狼爸"的严厉教子方式让人记忆犹新。而眼下,又出现了一位日本妈妈,用相对宽松的教育方式将自己的三
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较高的焦虑心理反应。本文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内蒙古师范大学70名大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焦虑量表上得分普遍高于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工厂中采用汽车运输物料难以保证大批量生产的连续性,且运输成本高。连续运输的皮带、管带等不仅能够保证物料足量供应,且成本低廉,还能实现自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86-1940)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爵士乐时代重要的代表人物。兼为爵士乐时代的局内人和局外人,菲茨杰拉德尽情享受了这一时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症状主要为感觉的障碍,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的疼痛和/或感觉异常,以下肢远端为著,晚期可出现下肢的溃疡,糖尿病足,甚至导致截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员工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中心。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吸引和激励员工,让他们保持高昂的士气投入工作成为提高企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贯主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集中体现了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及风险诱发原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