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I基因的蜻科种类分子系统学研究(蜻蜓目:差翅亚目)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ei1984l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蜻蜓目(Odonata)是昆虫中一个非常古老的类群,其对了解昆虫的进化及飞行机制来说都是关键的类群。蜻蜓目总科和科的分布反映了远古的地理分隔事件,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常以蜻蜓目昆虫作为研究对象。蜻蜓目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科是差翅亚目(Anisoptera)的蜻科(Libellulidae)。蜻科成员多为大型种类,数量众多,在多种类型的水环境中扮演着掠食者的角色,是水环境中一个重要的成员。另外,蜻科昆虫表现出显著多样的行为和形态特征,成为生殖形态和精子竞争以及性别选择,比较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和交配行为进化等研究的首选类群。然而,这些研究是在对该科物种系统发育关系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重建该科系统发育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成果对于蜻科形态多样性,生态学,行为学和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编码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一,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线粒体COI基因是应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COI基因对蜻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及贝叶斯推论法(BI)4种方法对蜻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一些种类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1、14种蜻科昆虫COI基因序列四种碱基组成存在明显的偏向性,A、T、G、C含量分别为31.5%,36%,15.8%和16.7%,A+T%为67.5%,G+C%为32.5%,A+T的含量明显高于G+C的含量。COI基因702 bp序列共编码234个氨基酸。该段序列的组成中包括19种氨基酸,不含半胱氨酸。在所含有的19种氨基酸中亮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缬氨酸。 2、蜻科14种昆虫COI基因序列转换频率是颠换的1.088倍;转换主要发生在T与C之间,颠换主要发生在A与T之间。第一位点的R值为3.3;密码子第三位的转换和颠换的频率都较高,转换频率占总数的67.7%,颠换占总数的85.5%。14种昆虫COI基因遗传距离p与R值存在着较好的依赖关系,即随着p距离的增大,R呈下降的趋势,符合典型昆虫线粒体DNA距离依赖性规律。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中,TS、TV与p距离之间关系的趋势线R平方值分别为0.7258和0.7011。在添加趋势线时本研究选择了R平方值最大的曲线。颠换的曲线显示随p距离的增加颠换的增加接近某一最大值,有达到饱和的趋势。根据数据得到的曲线作者认为蜻科14种昆虫COI基因序列间的碱基替换未达到饱和。能够提供系统发育信息。 3、结果中各属间的关系仍然很不明确,而且不同建树方法的结果没有互相验证和支持。分支情况比较混乱,这一点与查岭生基于COII的研究结果类似。因此我们不能据此推断各属问的系统发生关系。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1) COI不适合解决蜻科属级的系统发育关系;2)进行分析的种类过少,不能真正反映各属的特征。COI基因对于属内形成稳定的分支具有很好的支持。因此对于属内系统发生关系的推论,COI基因是有效的。 4、在所有的系统树中大黄赤蜻(Sympetrum uniforme)和红蜻(Crocothemis servilia)均聚为一支,这与查岭生基于COII的研究结果相同。 5、本研究的结果不支持Wilson对于蜻科亚科级分类系统的划分。
其他文献
土的粒度、密度、湿度与结构是描述其力学性质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在力、水作用下土的力学性质的演变同时又伴随着其粒度、密度、湿度与结构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土
地震表面波振幅大,传播距离远,频率较低,一般在20Hz以下,对结构的危害很大。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有效地降低震害,是科研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地震表面波周期性波屏障作为一种有效
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基坑工程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深基坑设计与施工中也涌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支护结构设计理论的不完善、传统计算方法中存
近年来国内外多起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在极端事件作用下发生与初始损伤规模不成比例的连续倒塌事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研究成为广大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多数抗连续倒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