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关于货币政策应该遵守规则还是应该相机抉择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作用。以凯恩斯为首的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有限,因而应该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并相机使用货币政策,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相反,提倡经济自由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则坚信经济系统可以自动实现均衡,因而反对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主张采取一定的规则来约束货币当局。通过对美国近一百年的货币史进行分析,弗里德曼等人发现,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长而可变的时滞。因此,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并不能达到熨平经济周期的目的,反而容易加剧经济的波动,有时甚至成了导致经济波动的根源。但是,从逻辑上来看,相机抉择总是优于规则:如果使用某种规则可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那么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也可以采用该规则,并保留了在必要的时候放弃规则的权力。时间不一致问题的提出结束了货币政策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公众的预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受到中央银行政策的影响。因此,如果货币当局采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那么公众可以逐渐认识到这种政策行为。因而在签订工资和价格合同时,公众会根据自己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而不是货币当局的欺骗性政策进行决策。结果,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并不能带来产出或就业的增长,反而会造成高通货膨胀和对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从理论上来看,中央银行应该遵守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一些学者提出了在相机抉择体制下缓解或解决时间不一致问题的方案,如巴罗和戈登的声誉均衡方案、罗戈夫的保守中央银行家方案以及沃尔什的最优中央银行合同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相机抉择所带来的时间不一致问题。因此,到目前为止,主张采用货币政策规则的观点占居了上风。对于如何使用规则的问题,经济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规则只需规定中央银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需要限制中央银行采用的工具以及工具调整方式,就可以达到限制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权的目的。这种规则被称为目标规则,包括汇率目标规则、利率目标规则、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通货膨胀目标规则、名义收入目标规则和价格水平目标规则。另一种观点主张,规则不仅要规定中央银行必须达到的目标,而且也要规定为达到该目标必须采用政策工具以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