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静载对红砂岩中应力波频散及能量特性研究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3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体)由于所处深度不同,导致其应力分布也不同,随着埋深增加,岩石(体)的“三高”特性越发明显。目前,经大量学者努力,三维静载作用下岩石(体)的动态力学特性已取得丰厚的成果,但对三维静载作用下岩石(体)中应力波传播规律却鲜有研究。因此,考虑初始三维静载作用下岩石中应力波传播衰减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选用赣州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动静组合加载实验装置,分别对红砂岩试件进行具有不同三维静应力工况下的应力波传播实验,从应力波频谱、主频及能量等角度探讨了红砂岩应力波传播衰减规律。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无论在定围压变轴压还是定轴压变围压工况下,入射波、反射波的频谱曲线均成抛物状,即“随着频率增加,相应频率的幅值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零”,透射波频谱曲线随静载变化而变化,均由抛物状变为类似双曲状;就频谱变化幅度而言,定围压变轴压实验组频谱变化幅度较定轴压变围压实验组大。此外,还发现虽静载不同,但各频谱主要频率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均处于0 kHz~3 kHz之间。(2)由于两种工况下静载大小设置不一致,导致岩石内部孔隙变形也不一样,所以主频变化规律也不一致。定围压变轴压工况下,随着轴压增大,入射波及透射波主频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反射波主频则相反;定轴压变围压工况下,随着围压增大,入射波主频无明显变化,透射波主频逐渐增大。(3)同一围压工况下,随着轴压增大,透射能系数先逐渐增大,当轴压达到该围压条件下三轴抗压强度的60%~80%,透射能系数开始减小。同一轴压工况下,随着围压增大,透射能系数均逐渐增大。此外,当轴压小于试件三轴抗压强度的60%时,岩石试件耗散能逐渐增大,增速越来越缓;当轴压大于岩石三轴抗压强度的60%~80%时,岩石试件耗散能不再增大,并有减小的趋势。(4)无论何种静载工况,试件长径比对应力波传播过程透射波主频及能量变化规律均有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长径比增大,透射波主频逐渐减小,岩石试件的透射能也均逐渐减小,而耗散能则呈“增大-稳定不变-减小”趋势。
其他文献
氨基转移酶(AT)由于能够将氨基转移到酮或酮酸中,并且具有高对映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是用于合成手性氨基酸或者酮酸的重要生物催化剂。在所有的转氨酶中,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BCAT)能可逆地催化支链氨基酸(BCAAs),如L-缬氨酸,L-亮氨酸和L-异亮氨酸,与α-酮戊二酸生成相应的酮酸和L-谷氨酸。目前,BCAT已应用于包括L-叔亮氨酸在内的非天然氨基酸及支链酮酸的生物合成。尽管BCAT具有巨大的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数据规模及其处理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的以计算为中心的系统架构往往使用读写速度较慢的硬盘,很难达到大数据对性能和时效性的需求,以内存
超级电容器在储能方面具有充放电迅速、功率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好和安全环保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新型的储能设备。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重要因素,而层状双金属氢氧
近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逐年提升,国民对社会医疗需求也不断增长,特别是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异地就医就诊情况日渐增多。由于异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碎散颗粒材料,其结构性与物理力学性质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在黄土研究由宏、微观研究到多尺度综合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结构在黄土强度特性研究中的作用程度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和深入探讨。从结构着手,尤其是微观结构变化揭示黄土宏观变形本质和机理是目前研究黄土变形破坏的大方向。因此,开展结构性研究并探讨其与土体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亦可为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以延安Q
近些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云计算技术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交换网络,其中的业务流量的规模和种类都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使用传统的电交换的数据中心网络在承载这些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因其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优异的循环性能及快速的充放电能力等特性,而广受大家关注。超级电容器的核心之一是电极材料,电极材料的好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网络服务技术迭代更新,互联网上各大平台出现许许多多功能雷同、近似乃至相同的网络服务,那么怎样从如此众多的网络服务中找出最适合用户的网络服
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大量的边坡,其一旦失稳就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减小发生边坡失稳的概率,提高边坡的安全性和整体性,通常需要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处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公交(Plug-in Hybrid Electric Bus,PHEB)续航距离长且综合能耗较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经济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控制策略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