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素养提升研究--基于湖北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生态素养提升是农民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社会进步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对农民生态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但是,当前农民生态素养提升面临着主体性、公共性、制度约束性和文化浸润性等方面的困境,这直接关系到乡村生态振兴,乃至乡村全面振兴的真正实效。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农民生态素养的现实面相与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依据,以提升农民生态素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目的,通过梳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生态素养相关文献,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把握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与农民生态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细化并融入农民生态素养测量的指标体系之中,以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与个案访谈资料为依据,得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素养的现实状况和提升的作用机理,为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素养提升提供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1)农民生态素养的现状忧喜参半,主要表现为生态知识系统性不足,丰富化与碎片化交织;生态态度意愿模糊化,肯定与质疑并存;生态行为践行度有待提升,亲环境行为增多,作用领域不平衡;生态价值观功利化,经济理性凸显,忽视环境伦理关怀。(2)在影响农民生态素养水平的外部性因素上,资源投入成效显著,但针对性有待提升;制度约束立竿见影,但特色性需要加强;文化发挥柔性支撑作用,浸润性还需更加深入人心;社会多元力量逐步活跃,服务水平有待提高。(3)农民生态素养的水平同村庄的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表明追求村庄各方面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农民生态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农民生态素养的提升又能更好地作用于乡村的繁荣与复兴。(4)预设影响因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素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诸影响因子对农民生态素养的正向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文化浸润、制度约束、社会服务和资源投入,表明加强村庄中资源投入的针对性、完善乡村制度约束的特色性、更好发挥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浸润作用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生态素养。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生态素养提升的对策建议:优化乡村环保资源投入,建设乡村生态空间;增强乡村治理特色,促进农民主动参与生态治理;重塑乡村生态价值体系,明确生态价值导向;健全乡村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环保服务水平;摆正农民主体地位,促进生态化转型。
其他文献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以下简称UNDP)于1997年发布第一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测算了我国各省人类发展水平,之后,UNDP定期发布关于中国的人类发展报告。  然而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进步,上世纪指定的指数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本文试图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提出的“人类发展这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可持续发展指数和民生指数,从而构建一个用以专门测量中国各省市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数体系——中国人类发展指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与资本、劳动力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获得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研究与开发(即R&D,以下简称研发)是技术创新的前提。自“十一五”以来,科研创新、科技强国一直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在四十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研发活动、技相关技术创新与其仍有不可忽视差距。党的十九大着重提出:“在二○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一个自动化和最大化的过程,而且对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的这些个人信息进行无期限地保存,以用来深度挖掘和机器分析。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对我们生活的渗透,个人信息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不仅强调私权利的保护,也要允许公共领域对个人信息的利用,而且线上线下需要采取手段同时保护,尤其是网络侵权,线上泄露方式隐蔽,监管难度高,更值得思考如何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  在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