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是否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长时间争论的焦点。从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气候变化的科学假设,认为“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到1990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次发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再到2007年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科学家们不断挖掘出新的有力证据证实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并且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随着人们对气候变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社会各种双边或多边活动日益频繁,进一步遏制或减缓气候变暖的双边或多边协定谈判与日俱增。过去30年(1978~2008)中国经济以9.7%的年均增长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保持7%以上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25年的13个经济体之一(The Growth Commission, 2008 ),然而这种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的背后却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自然资源高度消耗以及CO2大量排放。据国际能源机构(IEA, 2009)测算,中国2007年CO2排放量达到60.83亿吨,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预计2020年和2030年CO2排放量将分别达到96亿吨和116亿吨,分别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7.83%和28.86%。碳排放量的高速增长让全球目光不约而同的锁定中国,以致于中国成为众矢之的,面临的减排压力与日俱增。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认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暂不参与减排,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今并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但中国要捍卫这种权利,已经越来越不轻松。在以往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诸多西方发达国家曾无数次地直接或间接的提出应将中国纳入实质性减排目标当中,要求中国控制减排和承担减排义务的呼声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30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 100多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8%,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是以国内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GHG排放为代价的。新近的多项研究均揭示了国际贸易增长与全球GHG排放增加不无关系,中国GHG排放量急剧增长的相当大部分是为了满足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排放的,即通过大量出口廉价产品而排放的。因此,盲目批评指责中国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这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中国不是其碳排放的唯一责任方,发达国家也应为中国日益增长的GHG排放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有关国际贸易与碳排放问题的研究才刚开始起步,受数据可得性和研究目的限制以及估算方法尚未完全成熟,从而导致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基于以上考虑,将对外贸易指标作为研究我国碳排放量的切入点,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巨大的对外贸易量背后是否意味着中国也是巨大的CO2排放贸易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局面而被西方发达国家指责的背后是否意味着我国也是净隐含碳排放的出口国呢?(2)中国对外贸易中总的出口、进口和净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分别是多少?(3)各行业部门的出口、进口和净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是多少?若按三次产业分类,其情况又如何?(4)导致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各种驱动因素对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如何?这其中又是哪些因素起主导作用?本文共包括6个部分,具体的逻辑结构如下:第1章,绪论。详述本文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内容安排、技术路线、创新点等。第2章,文献综述。首先是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并讲国际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分为3种观点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对当前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的一个争论问题进行讨论,即:该由谁为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负责——生产者?消费者?还是两者共同承担?再次归纳总结生命周期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在贸易隐含碳排放中的应用;第四专门就涉及中国范畴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相关问题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第五对有关隐含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的不同计量方法优劣势进行对比讨论;最后针对上述研究文献不足以及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进行总体评述。第3章,我国的对外贸易与气候变化。首先是详述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在全球中的地位,接着对中国国际贸易结构,即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进出口国别(地区)结构、贸易主体结构、国内各地区进出口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依存度、贡献度、拉动度等指标探讨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次是探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产业组成结构、三次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度、中国化石能源资源储量分布、能源消耗情况等;最后从CO2排放总量、排放结构构成、人均CO2排放、CO2排放强度等方面概述全球尤其是中国的状况。第4章,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估算。将投入产出模型运用到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测算之中,利用中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剖析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首先是介绍隐含碳和碳泄漏的基本内涵以及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原理,接着构建出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投入产出模型,然后对各行业部门的划分及相关数据进行预处理说明,最后求解出各行业部门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等,并对该结果进行讨论、对比分析。第5章,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并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强度效应三个维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对比讨论何种驱动因素的贡献值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即是导致中国国际贸易中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第6章,结论与不足。通过本文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本文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就在当前世界各国追逐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发展低碳贸易提出一些具体的举措和解决思路,最后,阐明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在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中,因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耗,因此,研究者通常是选择煤炭、原油和天然气这3种消费较大的化石能源作为估算CO2排放量的基础,而未曾考虑其他燃料消耗产生的CO2,以致核算结果不够完善和精确。对中国而言,补充完善这种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在于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对外出口中的大量产品除消耗上述3种化石能源外,还要消费焦煤、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等燃料,而这些燃料消耗也产生大量CO2。为此,本文选择这8种燃料作为各行业部门的消耗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这8种燃料所对应的C02排放系数,进而求解出各行业部门所对应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系数。第二,目前计算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时运用较多的是单一的地区投入产出表,并采用“技术同质假设”来计算进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在此假设条件下,若东道国和出口国的产品技术水平大致相同,那么这样的假设下的结果不会产生较大偏差,但若本国和出口国的产品技术相差较大,则实证分析的结果将相去甚远。实际上,从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文献中,不难发现有的实证结果指出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有的则说明中国是隐含碳的净进口国。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同学者计算中国进口产品隐含碳的时候同时采用中国或国外的技术系数来处理造成的。本文撇开技术同质假设,中国的出口行业部门所对应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利用我国相关数据及投入产出模型求取,而进口来源国或地区各行业部门的完全碳排放系数,是利用中国进口额较大的6个国家以及其他剩余国家累计的贸易量、碳排放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并通过加权平均以及投入产出模型来测算出的,在此基础之上即可求得更为准确的进出口贸易各行业部门对应的隐含碳排放量,进而可知中国是否是净出口隐含碳排放国。第三,国内外有大量学者运用LMDI模型来研究CO2排放,主要集中于将国家、区域、工业等的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以此讨论分析导致该国或行业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影响程度。而将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分析造成出口和进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影响程度如何,何种驱动因素影响更大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本文将LMDI分解法运用到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之中,将影响隐含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以此求得各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程度、何种驱动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