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末鲜初诗坛对陶渊明的接受研究--以李集、李穑、权近的汉诗为中心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d_hh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丽末鲜初诗坛对陶渊明的接受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一时期诗人作品中对陶诗文的接受,以李集、李穑、权近等为代表,从三个层面开展研究:第一、主题的承衍。第二、人品与诗品。第三、形式的发展,分析这一时期学陶现象突出的原因,总结丽末鲜初诗坛学陶的特点,论证其在古代朝鲜陶渊明接受史中的地位和意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丽末鲜初学陶诗风的背景。新罗时期,陶渊明的部分诗文因收入于《文选》而得以传入朝鲜半岛。另外,在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中有两篇与陶渊明有关的诗文,这是现有文献中陶渊明在古代朝鲜诗坛的首次亮相。高丽中期,由于陶渊明诗文集的传入,诗坛中学陶的诗人开始增加。李仁老创作了古代朝鲜的第一首“和陶辞”,他是首位从人品和诗品上比较完整评价陶渊明的古代朝鲜诗人。李奎报是首位提出“陶体”一说,并且效仿“陶体”进行创作的古代朝鲜诗人。到了丽末鲜初,李集、李穑、权近等人学陶的创作成为了古代朝鲜诗坛学陶的高峰,对陶渊明的接受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在风格、主题、意象、形式、人品、诗语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陶渊明及其诗文的影响,奠定了学陶的典范模式——以“道德评价”和“文学价值”相结合。朝鲜朝汉诗人学陶继续沿着丽末鲜初诗坛的模式发展。这一时期诗坛中比较突出的是“和陶诗”的大量出现,以及诗话中的陶诗批评。
  第二章论述高丽末期隐居诗人李集对陶渊明的接受,从生平和思想方面探求李集与陶渊明相似的人生经历,引发他与陶渊明诗思上的共鸣,继而考察李集在语象、风格、意境上对陶诗的接受。李集创作了4首咏陶诗,其中受《归去来兮辞》、《饮酒》(其五)、《读山海经》(其一)、《与子俨等疏》等作品的影响最深,形成了闲适和枯淡的诗歌风格,意境冲澹高古,颇得陶诗之趣味。在隐居、贫病、菊酒主题的诗歌中,李集塑造了一个贫病中的隐士形象,他寓居于废弃寺院中,以诗书作为余生的寄托。章末小结论述了丽末鲜初诗坛“赋归诗”中的陶渊明因子,通过对金九容、赵浚、郑梦周等人诗歌的解读,发现他们对隐居生活的描述往往是理想化了的,这多是由于他们并未像陶渊明一样以躬耕为生。
  第三章考察了丽末性理学倡导者李穑汉诗中对陶渊明的接受,在其诗歌中有近两百首与陶渊明有关。通过对李穑隐逸认识的分析,可知李穑格外崇尚陶渊明,并非因为其隐逸行为,而是重在陶渊明人品和诗品上,如为政态度上不事二朝的忠贞,生命哲理上的安贫乐道,本源追求中的尚真。在诗学上对陶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追求诗歌创作中的“妙悟”和清新自然诗歌风格的推崇。章末小结中比较了李穑与郑道传、闵思平、李集、卞季良等人诗歌中闲适和枯淡诗风的表现。
  第四章考察了陶渊明对权近汉诗创作的影响。权近为官高丽、朝鲜朝两朝,在政治思想上与李集和李穑有较大的差异。在学陶上,他创作了古代朝鲜的第一组“和陶诗”,从诗歌形式和语言上学陶,学习陶诗中散文化的语言特色,在诗歌意象的营造上更加的具体可感。章末小结列举了丽末鲜初学陶的其他形式,如郑道传的“效陶诗”、元天锡的“节陶诗”等。
  基于以上研究考察,结论部分总结了丽末鲜初诗坛对陶渊明接受的特点,首先,学陶的模式形成了典范性,即以“道德评价”与“文学价值”相结合,奠定了朝鲜朝中后期的发展方向。在“道德评价”上,陶渊明的隐逸精神和“不事二朝”的高洁品格最为诗人所推崇。“文学价值”方面,侧重从“风格”“题材”“语言”等方面来观照和学陶。其次,通过对比中国陶渊明接受的情况,特别是杜甫、苏轼、朱熹等人对陶诗的接受,丽末鲜初诗人对陶渊明的认识呈现出相似性和滞后性,他们兼学唐宋,但在诗学角度,更多的是吸取宋人对陶渊明的批评。再次,受到陶诗和性理学的双重影响,丽末鲜初诗坛形成了“以物观物”的自然观。诗人们以“物我一心”的自然审美观,将古代朝鲜特色的渔村、山寺等社会和自然风貌写入田园诗和隐居诗中,营造出闲远澄明的艺术境界。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地文化不断交融,文化的地域性和特色性逐渐衰退,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迫在眉睫。博物馆是各地文化记录与解读的载体,通过博物馆的各色展陈,观众不仅可以了解整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也能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所在,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在针对博物馆的设计实践中,必须重点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使博物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形形色色的
为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实现与时俱进地创新性发展,这既对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还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多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整理,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创新的概念内涵,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时代背景、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和大学生的新
学位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变应性鼻炎患者对敏筛试验中各变应原的阳性率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及sIgE阳性率与总IgE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至2009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AR就诊的接受敏筛变应原检测系统测试的患者653例,测患者血清中各变应原sIgE与总IgE含量。以各变应原sIgE≥0.35kU·L~(-1)表示该变应原阳性,将653例患者按年龄不同年龄分成6组并计数,用spss16.0软件统计
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碰撞截面是获得粒子结构等本身内部信息和粒子间输运动能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虽然对简单原子分子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1]),但研究的内容大多局限于获得分子在基态的行为信息。对于多原子分子受到激发后在激发态的碰撞截面变化的研究仍然很有限。在分析了成功利用的光诱导漂移技术机理的基础上~([2]),计算分析了氟化甲烷、氨和甲醇三种振转模式有代表性的多原子分子在受到激发后它们相对于基态
卫宗武是宋元之际华亭的重要文人,工于诗文,有《秋声集》六卷,诗歌气韵冲淡,有萧然自得之趣,与其子卫谦长期主盟华亭文坛。卫宗武在南宋曾短暂入仕,后解绂闲居,一生恪守节义,宋亡不仕。归乡后和友人兴办义塾,修建夫子祠堂,为善乡里,带动了华亭的向学之风,推动了华亭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卫宗武晚年仿效北宋时期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人组成的洛阳耆英会,与乡友结社真率会,邀约叶汝舟、陆鹏南等同道诗酒唱和,月集游赏
学位
馆机是江户后期卓越的汉诗人,曾受到“领袖后进者四十年”和“学者仰之如泰斗”的赞誉。《晚唐十家绝句》是一部由馆机编选而成的专选晚唐七绝的诗歌总集。其特殊性一方面在于馆机的日本汉学家身份,另一方面也在於这一选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及选本本身的个性。本篇论文以《晚唐十家绝句》为研究对象,从编选地位与选诗来源、编选特征、编选背景与动机、馆机七绝创作与《晚唐十家绝句》的关联、编选意义五个方面对其加以研究。具体的章
学位
《王右丞诗集》是唐代王维所撰,日本著名汉学家近藤元粹编辑评订而成的唐诗别集,共四卷,附有附录一卷和诗话一卷,共收诗424首。集内不仅收录王维的诗歌,也收录了近藤元粹以及其他学者对于王维诗歌的评点,该诗集在明治年间多次翻刻,于传播学和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依据的《王右丞诗集》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的明治三十二年(1899)序、明治三十三年(1900)大阪青木嵩山堂刊刻的铅印本。本文
学位
博喻作为“比喻”辞格中的一种,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都很多,研究的历史也很悠久,不过,对于“博喻”的研究,国外学者多从隐喻的角度展开,强调其在篇章建构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则多从修辞学角度,但对博喻的结构和语义进行的探讨不多。博喻作为比喻的一种,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众所周知,其实,修辞和逻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立足修辞学,对博喻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分类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地域文学是明代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而陕西文学作为明代文学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诚然,有明二百七十六年,无论是作家质量,还是作家数量,陕西文学皆处于低谷阶段。但就北方地区来说,明代陕西的文学成就依旧可观:第一,明代陕西地区有文献可考的作家近700人,其中有作品存留者近400多人,有别集存世者65人,存世别集达120多种;第二,弘治、正德年间的陕西文坛涌现出李梦阳、康海、王九思等杰出作家
学位
许衡是元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理学、政治、教育、文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尊为“元朝一人”“朱子后一人”。  许衡以强烈的自觉精神开创了白话直解写作方式,将经典着作与口俗白话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典的传播与普及,顺应了语言文白转型的时代要求。许衡遗着先后冠以《鲁斋遗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名称刊行(现统一称作《许衡集》),内中《语录》《直解》等作品对研究近代汉语的文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