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第四纪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Proboscidea)系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分别采自早更新世早期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早更新世中期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和产自泰国北部第四纪河流冲积物中的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化石进行系统分类学的研究,确立了两新种,通过该属已知种形态的比较和综合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华乳齿象的起源、演化和扩散过程。   Sinomastodon属于嵌齿象科,是迄今旧大陆发现的嵌齿象科(三棱齿象)成员中唯一的短颌代表。它以真象型的头骨、短的下颌、下门齿缺失、结构相对简单的丘型齿和中间颊齿具三脊等特征区别于其他嵌齿象类。Sinomastodon主要发现于我国,东南亚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安徽繁昌人字洞的Sinomastodon的头骨和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显然进步于上新世的属型种S.intermedius和S.hanjiangensis,同时在臼齿形态特征上又明显比早更新世的S.yangziensis原始。它代表Sinomastodon属中一新的种类,定为江南中华乳齿象S.jiangnanensissp.nov.。   泰国北部新发现的Sinomastodon的臼齿形态特征明显比该属已知种都进步,可能代表最进步的中华乳齿象,因此定为进步中华乳齿象S.progressussp.nov.。   迄今,Sinomastodon属被划分为演化特征较为连续的五个种,时代从早上新世至中更新世。系统研究表明其基本演化趋势为:1)颅顶逐渐向上凸起,枕骨区变短,上颌骨加深;2)下颌骨联合部缩短,关节突上升,冠状突向前延伸,水平支向下加深;3)m3趋于变狭长,齿脊数由5个逐渐增加到8个,臼齿结构趋于复杂,在晚期类型中副齿柱的后中心小尖及谷底的白垩质发育。   基于形态特征的支序分析表明,Sinomastodon与新大陆的短颌嵌齿象类(Stegomastodon/Cuvieronius/Haplomastodon)是姊妹群,它们可能共同起源于北美的长颌嵌齿象Rhynchotherium类群,Rhynchotherium可能于晚中新世从北美经白令海峡迁返回旧大陆演化为Sinomastodon。   依据时空分布,Sinomastodon在早上新世起源于华北,于上新世晚期开始向南扩散,最后很可能于中更新世在东南亚地区绝灭。
其他文献
发现于贵州西部盘县新民乡羊圈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的盘县动物群含有大量保存完整、属种丰富的海生脊椎动物化石,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盘县动物群出现于二叠纪末期生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首流传千古的民谣,道出了淮河两岸的富庶。被喻为“淮上明珠”的安徽省蚌埠市就镶嵌在淮河岸边。蚌埠古为采珠之地.素有珠城之稚称。这里曾发
湖南芙蓉超大型锡矿田位于湘南千里山—骑田岭地区南西部,骑田岭花岗岩体南部。该矿田是郴州—蓝山北东向W-Sn-Pb-Zn成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在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工作基
“广东音乐”是流传在粤语方言区的器乐乐种,由其改编成的合唱作品大多是由广东地区的作曲家创作,并由广东地区合唱团首唱为主。从上世纪70年末期,陆陆续续出现了多部此类作品。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与扬子两大古板块的接合带,具有复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经历了元古宙古裂谷的形成与发展、新元古代晚期-中生代初的板块构造演化、中生代以来的陆内造山三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高产玉米新品种登海661为材料,研究了拔节期叶面喷施10、20和40 mg.L-1的胺鲜酯(DA-6)对玉米叶片光合羧化酶、保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胺鲜
联合国会议每年在9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二开会.1976年9月,由于毛泽东的丧事还没有办完,乔冠华赶不上联大的开幕式了.自从乔冠华1971年第一次率团开赴联合国,已经代表中国出席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大陆动力学与成矿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陆内部成矿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与地幔柱活动、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及陆内岩石圈伸展等陆内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