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在我国分布的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是西部地区。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将兴建于黄土地基上,并且对地基的处理效果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对西宁地区湿陷性黄土进行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研究了西宁地区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及其规律,并结合现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简要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及主要工程措施,对常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方法的选用原则、适用范围、可能处理深度、处理的效果、注意事项和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进行了分析,为工程场地选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对湿陷性黄土的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其中的灰土挤密桩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概念原理,设计要点,施工工艺,以及检测项目等,对灰土桩处理后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桩周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灰土桩复合地基强度特性以及处理后地基的湿陷性进行了分析,对灰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和基本性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灰土桩地基是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简便、经济、有效的以土治土的方法,利用灰土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能有效地改善桩间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消除黄土的湿陷性,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灰土挤密桩与DDC桩处理方法的使用,并对其处理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两种处理方法使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分析了灰土挤密桩与DDC桩的设计、施工、检测等方面剖析应注意的问题和可能达到的地基处理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两种挤密桩的工艺、地基处理效果等方面的区别,从中总结出本人的体会与倾向性见解,以便在工程应用上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