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认为,肝纤维化为诸多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肝纤维化的基本病理改变为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度沉积,Ⅰ、Ⅲ、Ⅳ型胶原大量积聚,广泛分布于肝间质;主要病理特征为汇管区肝纤维组织增多,形成细小的纤维条索与菲薄的纤维间隔,其主要发生机制为胶原合成、沉积与降解、吸收的动态平衡的破坏,即当胶原合成与沉积大于降解和吸收时,肝内胶原纤维逐渐增加而形成肝纤维化。目前对肝纤维化机制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当各种不同的病因(如病毒、乙醇、寄生虫、铜、铁沉积等)引起枯否氏细胞激活,分泌多种因子,与某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ete cells, HSC),使其激活转化为肌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er, MFB),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ECM的分泌增加或降解减少,以致其在肝内大量沉积而形成肝纤维化。若进一步引起肝小叶改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则进入肝硬化,肝纤维化可发生逆转性改变,而肝硬化则不可逆转。大量资料表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学基础,是各种病因所致肝纤维化发生的共同中心环节,活化的HSC也是合成ECM的主要细胞和基地。因此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故越来越多的抗肝纤维化药物选择HSC作为治疗的靶标。在肝纤维化形成的过程中,细胞因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为现知最强烈的肝纤维化促进因子。近年来随着对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对其认识不断提高,同时亦为在不同阶段阻断纤维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治疗方面,目前西医治疗肝纤维化尚无具有特异性疗效的方法,而中药却在治疗肝纤维化上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抗纤Ⅰ号由丹参、莪术、当归、鳖甲等成份组成,具有活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