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河南省一个艾滋病高发村的艾滋病流行情况,分析其社会决定因素;2、从生活、教育、社会心理、歧视体验等方面,调查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发展研究工具——《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体验量表》。方法:选取河南省一个艾滋病高发村——尉氏县水黄村作为研究现场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在运用“植根理论”的基础上,以半定式、非定式的个人深度访谈、关键人物访谈、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得资料。定量研究是采用定式访谈或自我报告法,测量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焦虑、抑郁、行为问题、歧视体验等。根据《水黄村家庭情况调查表》,入户调查了解每一户的家庭、人口、经济、非法采(供)血和HIV感染情况。根据《社会人口学信息采集表》,半定式访谈HIV感染者/AIDS病人,调查其疾病情况、治疗情况。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采用相关量表,测量其焦虑、抑郁、歧视体验、行为问题等社会心理状况。组织当地教师、非艾滋病村民、在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村长、校长等关键人物进行个别访谈。通过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访谈发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体验量表》,采用内部一致性检验和因子分析获得信度和结构效度。结果:河南省尉氏县水黄村共有人口2,335人,HIV感染者/AIDS病人107人,患病率4.6%(95%CI:3.8%~5.6%),103人(96.3%)有非法采血供血史,95人(88.8%)处于艾滋病发病期,其中90人(94.7%)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社会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水黄村艾滋病的流行与人血买卖是孪生关系。而人血买卖市场的繁荣与当时当地卫生行政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经济利益刺激,地下私采泛滥,从众行为,村庄地理交通相对便利,与血头的社会网络关系,个人受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有关。艾滋病流行之后对水黄村的健康、医疗、经济、家庭和社会人文关系、社会分层等社会状况产生了影响。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生活方面表现为物质生活条件较差和家庭责任重;教育方面,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辍学率高于未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p<0.05),但受艾滋病影响的在校学生成绩与其他学生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社会心理方面,与全国城市儿童常模相比,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面临更多的焦虑障碍(46.1%)、抑郁障碍(21.9%)和行为问题(26.3%)。与同村未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相比,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面临更多的抑郁和品行问题(P<0.05)。歧视体验得分79.2±18.7(总分160分)。感受最多的歧视是“周围人怕我们传染病给他们”(2.4±0.96),“同学知道我的情况后会对我跟现在不一样”(2.39±0.76),“别人对我们有忌讳”(2.39±0.92)。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体验量表”40条条目,因子分析产生五个分量表:行为躲避,情绪焦虑,情感厌恶,教师效应,邻里效应。内部一致性信度:量表总分,因子1~因子5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48,0.930,0.926,0.867,0.836,0.853。重测信度0.812。结论:水黄村HIV/AIDS的感染率4.6%,是全国全人群感染率的65倍。主要感染者为90年代参与了卖血的青壮年。卖血与艾滋病感染之间存在孪生关系。HIV/AIDS流行之后,对当地的健康医疗状况、经济、家庭和社会人文关系等产生了影响。儿童也因父/母感染HIV/AIDS在生存、学习、心理等方面受到威胁。初步发展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体验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