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高危因素及DVT转归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建立基础,降低其对母婴的不良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之间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收集孕产妇信息,收集内容如下:(1)基本信息:年龄、体重、身高、孕产史、分娩孕周、既往VTE史、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分娩方式、辅助生殖技术、多胎妊娠及孕产期并发症等;(2)实验室指标:分娩前最后1次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白蛋白(albumin,ALB)、血小板(platelet,PLT)、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以及产后48h内的ALB、CRP、HGB及PLT值;(3)产后第1天检查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US)的结果;(4)发生DVT的孕产妇的治疗方式、复查CUS的时间及结果等。最终共收集信息完整的孕产妇891例。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信息录入Excel表格中,对所搜集数据使用SPSS26.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分析采用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于影响DVT发生及转归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其他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准均为0.05。结果:1.在891例病例中,发生DVT的孕产妇为58例,均为产褥期常规双下肢CUS检查中发现,其中初产妇(55.17%)最为常见,以左侧下肢(55.17%)、肌间静脉(81.03%)多见。2.关于影响DVT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单因素分析:(1)基本特征及孕产期并发症:年龄、分娩方式、既往VTE史、分娩孕周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围产期DVT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2)实验室指标:PT、FIB、产前CRP、产前HGB/ALB、产后PLT、产前产后CRP差值、PT分组及产前PLT分组与围产期DVT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1)基本特征及孕产期并发症:子痫前期重度为DVT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2)实验室指标:产前HGB/ALB数值为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产前PLT数值与DVT发生相关(P<0.05),且以产前PLT≤169×109水平为参照组,(169-248)×10~9和≥248×10~9均为DV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且PLT计数越大,DVT发生的风险越大。3.关于影响DVT转归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单因素分析:(1)基本特征及孕产期并发症:产次、血栓形成部位与DVT转归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2)实验室指标:产前产后HGB差值、产前产后PLT差值分组与DVT转归具体相关性(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1)基本特征及孕产期并发症:2次及以上妊娠者是血栓机化残留组的保护因素(P<0.05);(2)实验室指标:较产前产后PLT差值(6-40)×10~9/L参考范围而言,产前产后PLT差值<6×10~9/L为血栓机化残留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1.围产期DVT常见于初产妇,左侧下肢DVT发病率较高,好发于肌间静脉。2.对于DVT发生:产前HGB/ALB、产前PLT分组是影响其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子痫前期重度并未增加DVT发生的风险。3.对于DVT转归:产前产后PLT差值越小,DVT完全消失的概率越大;与初产妇相比,经产妇DVT发生后血栓机化残留的概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