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的互释、互构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使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公民社会权在市场化的改革中急剧萎缩,权利不该流于形式,权利也不会自发实现。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权利救济模式的分析,认为公民社会权的保障应以积极救济模式为主,消极救济模式为辅。而现有的积极救济模式中,社会救助占据基础性地位,然而我国社会救助在保障公民社会权方面存有诸多偏差,一方面物质救助水平低下、救助内容单一、缺乏精神层面的关注;另一方面,救助程序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救助的实际效果,对公民社会权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针对我国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的这种脱节现象,提出二者互释、互构的观点,以此从理论上明确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的概念,促使公民社会权意识的觉醒与具体权项的协调:从实践上完善社会救助的模式,达致公民社会权是有救济的权利,社会救助是“以人权为本”的救助。当然,这种互释、互构是有现实可行性的,不光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符,也与政府保障公民社会权所处的阶段吻合。但促成二者的充分有效结合,还需从强化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地位、赋权于弱势群体、创建服务型政府、转变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发挥消极救济模式的作用等方面予以探讨。总之,希望从社会学与法学学科融合的视角,以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为契点,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问题的更大关注,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及城镇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当中,我国农村大量年轻的剩余劳动力开始由农
信任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信任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社会的重要合成力量。信任通常被看作是人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性化交往态度,是基于
通过对我国传统住宅建筑所面临的环境背景的分析,试图研究和探索装配-移动式钢结构住宅模式在我国本土的可行性,以启发当前我国现有住宅设计及建造模式的革新。真正做到让“
城市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兴起和繁荣的,同时城市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及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作为城市社会基本空间类型
对春玉米进行不同种植方式的增产增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全覆膜双垄沟播(T3)、半覆膜双垄沟播(T4)两种种植方式都有增温保墒的作用,是有效的抗旱保苗种植方式,宽窄行留高茬交
本文以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理论等社会学理论为支撑点,运用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湖北省随州市为调查点,对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进行了描述分析,并就影
  本研究以具备城镇常住户口的高龄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多阶段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调查样本。资料的收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文献研究法获得,数
2011年国际贵金属市场走势颇为波折,伴随着动荡的走势,国际金融市场正在发生着较为深刻的变化。日本地震引发核危机、欧洲债务问题、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中东和东北亚的地缘形
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模式与机制对于其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特征在转型期的中国尤其明显。在计划经济时期,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致使社会流动渠道闭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珍惜生命 平安行路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Treasu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