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TIMP-1体内基因转导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33184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TIMP-1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观察在基因水平下调TIMP-1表达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给予携带正义、反义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逆转录病毒转染至糖尿病大鼠肾脏,观察2、4、6、8周各组大鼠肾功能变化,PAS、PAM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形态改变。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人TIMP-1,大鼠TIMP-1各时间点基因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鼠TIMP-1、MMP-2、MMP-9,P-ERK、P-AKT、P-BAD( Ser112、Ser136)各组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免疫组化检测鼠TIMP-1、fibronection(FN)、LAMININ(LN)和Ⅳ型胶原的表达。结果:随时间点的延长,糖尿病大鼠的肾脏功能逐渐开始受累,成模8周时,尿蛋白/尿肌酐,血肌酐,血尿素氮,相对肾重,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DM-T组表达最高(P<0.05),DM-ANTI组,DM-Los组表达下调,与DM组,DM-T组比较(P<0.05)。肾组织病理PAS、PAM染色可见糖尿病组大部分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增厚,系膜区系膜基质增生,系膜细胞增多;DM-T组,出现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改变;而DM-ANTI组和DM-Los组肾组织病变明显减轻改善,肾小球基底膜均匀变薄,系膜区基质减少,系膜细胞增多减少。RT-PCR检测人TIMP-1在各组肾脏的表达显示,只有DM-T组和DM-ANTI组可见扩增片断,说明逆转录病毒成功转染入大鼠肾脏组织。分别检测鼠TIMP-1在2、4、6、8周表达,随时间点延长,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表达升高(P<0.05),与DM组比较DM-T组明显升高(P<0.05),而DM-ANTI组和DM-Los组组表达下调(P<0.05)。鼠TIMP-1蛋白表达与基因水平表达一致;MMP-2、MMP-9随时间点的延长,与对照组比较DM组表达降低(P<0.05),与DM组比较DM-T组表达下调(P<0.05),而DM-ANTI组和DM-Los组表达上调(P<0.05)。免疫组化示鼠TIMP-1、细胞外基质FN、LN、Ⅳ型胶原阳性染色面积与对照组比较DM组表达增多(P<0.05),与DM组比较DM-T组表达上调(P<0.05),DM-ANTI组和DM-Los组细胞外基质增生明显减少(P<0.05)。同时,在蛋白水平上检测MEK/ERK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中p-ERK1/2、p-AKT、及抗凋亡因子p-BAD(Ser112、Ser136)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DM组表达增加(P<0.05),与DM组比较DM-T组表达升高(P<0.05),而DM-ANTI组和DM-Los组表达相应下调(P<0.05)。结论:1.TIMP-1在糖尿病病中的高表达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反义TIMP-1在基因水平下调TIMP-1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起到保护作用。3.糖尿病肾病中TIMP-1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作用是部分通过MEK/ERK、PI3K/AKT通路实现的。
其他文献
一、信息披露的目的 产权交易机构受产权转让方的 委托,对审查合格的企业国有产权转 让信息,利用其健全的信息网络和广 泛的业务关系,进行公开披露,其目 的有二:一是广泛征集意向
期刊
期刊
马铃薯体内腺嘌呤代谢物的薄层色谱法乌云,李秉真,田瑞华,索兰弟,刘梦云(内蒙古农牧学院中心实验室农学系呼和浩特010018)1前言在研究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和细胞分裂素的变化的相互关系时,除发
Foxp3属于FOX(forkhead box)转录因子家族,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的发生及生物学功能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表达外源性Foxp3可使非调节性T细胞获得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对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的评估,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了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与肥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探讨高血压前期及肥胖患者IGF-1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
1975年Bardclay首先报道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球茎大麦(Hordeum bulbosum)杂交后,由于在杂合子初期发育过程中父本染色体迅速完全消失,可以获得小麦单倍体。198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