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旧戏批判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ebbs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五四时期《新青年》派对旧戏进行批判的史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旧戏批判的背景,总结了《新青年》派和保守派在对待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和产生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讨论了这场论战对中国新旧剧的影响;探究了《新青年》派对旧戏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偏颇和偏颇产生的原因;肯定了他们在面对社会危机、民族灾难时表现出来的危机意识和爱国精神。本文认为,五四旧戏批判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戏剧史上不可抹杀的重要一页。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旧戏批判的背景。在《新青年》派对中国旧戏进行批判之前,中国的戏剧先驱们已经看到中国旧戏的种种弊端,先后发起了“戏剧改良”和“新剧革命”,致力于改良中国旧戏,发展本国新剧,为《新青年》派的批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个性解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则进一步刺激了《新青年》派将批判意志转化为现实运动。第二章主要总结了《新青年》派和保守派在对待旧戏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及论辩中的公允之音和余响。从现实功利的角度出发,为达到启蒙的最终目的,《新青年》派以西方文化的新观念、新理论和西洋话剧的新形式、新内容作为直接比较的材料,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再到文学价值等方面对中国旧戏作了全面的、彻底的否定。而保守派则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为旧戏的艺术特色和存在价值进行辩护。在论辩中,出现了中和两者观点,稍显公允的声音,但在当时却被淹没,未受重视。最终,《新青年》派大获全胜。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旧戏批判对中国新旧剧产生的重要影响,肯定了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意义,并对《新青年》派的批判偏颇进行了一定的剖析和探究。戏剧对于时代和社会的现实政治作用,被《新青年》派强调发挥到了极致,以致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他们对旧戏的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说。然而,也正是他们的凌厉激进之风和对戏剧社会功用的大力倡导才使得中国戏剧担当起了其该有的历史重担并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结语再次肯定了《新青年》派为了达到启蒙目的所作出的时代选择。他们既不是为批判旧戏而批判旧戏,也不仅仅是为了建立新剧而批判旧戏,而是为了用新剧这种形式来启蒙大众,救亡图存。
其他文献
“十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很短暂的一瞬间,在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视它留给我们的文学价值与理性思考。那时的文学,呈现
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现实经济的资源配置水平和效率不仅取决于单个经济行为主体如何决策,而且取决于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如何相互联系和作用。作为人体力和智力的延伸,技术进步不
媒体广告价值的评价,无论对广告主还是对广告媒体本身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敏感的问题。本文拟就媒体广告价值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针对传统媒体评价标准如收视率
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宣布了朦胧诗的退场,在时代转型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诗人们在对传统诗歌观念提出质疑的同时也纷纷投入到诗歌的探索和实验中。于坚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在努力
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其传播优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提高,也对传统大众媒体造成了压力。微博的出现到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哪些冲击?本文在分析微博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它对
“80后”现象出现至今已10年了。在此期间,评论者和研究者从主题、风格、语言等不同角度指出了“80后”文学的优点和不足,还提出了他们善意的批评和有益的建议。本文仅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为首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指明了新历史条件下的方向,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重大时代意义。进入新时代,北京作为国家首都,需要以更
报纸
20世纪初,国家政权的内卷化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以“经纪”的方式生存,所以出现了“乡村经纪人”,并有赢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之别。在国家政权继续向乡村的扩张下,保护型经纪
用三年时间完成的三卷本自传——《半身多事》(2006年)、《大块文章》(2007)和《九命七羊》(2008),是作家王蒙在“古稀之年”完成的一部重要的自传文学作品。王蒙作为风云变
唐代墓誌属于出土文献,是唐代石刻的最重要的一類。它所使用的詞彙非常廣泛。其中,很多用語,反映了唐代的詞彙特徵,值得深入研究。唐代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