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模式对麦蚜实验种群影响的生态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度是影响麦蚜种群动态最重要的因素。迄今为止,已有大量关于温度对麦蚜影响的研究,多数报道中,麦蚜被置于10-30℃的恒温下观察其发育和繁殖,未能体现出田间波动性高温对麦蚜种群变化的影响。本文在查阅综述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模拟田间波动性高温存在的自然状况,设置不同形式的高温处理,综合考虑高温的高低、模式及间隔时间对麦蚜的生态学效应,同时研究了高温与麦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海藻糖含量的关系。本文初步阐明了在高温作用下,麦蚜种群变化的生态学机制及耐热性产生的生理原因。为揭示麦蚜种群在田间周期性高温的作用下的种群发生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提高麦蚜种群发生预测的准确性,开发防治新策略有重要意义。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证实了有效积温法则在高温下不适用。平均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日最高温度为35℃—39℃的波动性高温下所得发育历期显著高于恒温下通过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得出的发育历期,有效积温法则在波动性高温下不适用。2明确了积温相同最高温度不同的高温模式对麦蚜的影响。麦蚜的成虫寿命、生殖量和若虫存活率随日最高温度的升高而显著下降。该模式下3种麦蚜的耐热性为: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的成虫寿命、生殖量和若虫存活率在试验条件下最高,而麦二叉蚜最低。3明确了不同最高值的脉冲式高温模式对麦蚜的影响。最高温度低于36℃时,麦蚜成虫寿命、生殖量及若虫存活率的差异不大。但当最高温度超过36℃时,各生态学指标均随最高温度的升高而显著下降。36℃可能是麦蚜在脉冲式高温模式下能承受的临界日最高温度。4明确了不同周期的高温模式对麦蚜的影响。在最高温度为36℃的脉冲式高温模式下,麦长管蚜利禾谷缢管蚜的发育历期均在一天一次高温时最短;二者的成虫寿命、若虫存活率及麦长管蚜的生殖量受此高温模式影响不大,禾谷缢管蚜的生殖量受高温周期的影响在三天一次高温的模式下达最大;麦二叉蚜在三天一次高温时未发育到成虫即全部死亡。5明确了麦长管蚜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海藻糖含量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麦长管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高温温度变化遵循Lorentzian模型方程,拟合度达82.4%;海藻糖含量与温度变化遵循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度达82.5%。在36℃的处理温度下,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和海藻糖含量都达到最大值。
其他文献
卵黄发生(Vitellogenesis)是昆虫卵巢成熟的关键,直接影响昆虫的繁殖力。卵黄发生的核心问题是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的合成和摄取,绝大多数昆虫Vg由雌虫脂肪体合成,分泌到
文章试图从理论层面探讨公共领域与公共信息空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阐述公共领域作为公共信息空间的理论及实践母体的派生作用,另一方面阐述公共信息空间对于承载公共领域信息
文章对微博的信息组织架构、传播模式和影响力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微本体技术改善微博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寻找利于微博管理的最合适的信息架构,分析微博产生裂变式传播
文章以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项目的论文成果为例,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基金论文产出、分布特点和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项目分布、机构和作者分布、合
假死行为广泛存在于动物界的各个类群中.作为一种防御性行为,假死对于提高一些物种的存活率具有明显的适应性价值.文章从假死行为的功能、发生、发育及进化等4个方面综述昆虫
随着当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均生活的不断提高,有线电视已经逐步迈向千家万户,确保人民群众能看到数字有线电视,丰富其娱乐生活。并且广电部门在防雷措施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扩
文章针对当下阅读模式的改变,创新性地阐述阅读3.0的含义及特征,并重点探析高校图书馆如何充分利用阅读3.0模式开展校内外推广,得出微信公众平台的充分利用,LBS、微博、手机
今年1月~7月,桐庐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良好态势,累计自营出口6.23亿美元,同比增长23.19%,增幅均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继续保持杭州市各区、县(市)第一位。今年以来,桐
通过参观展于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光源自光0艺术作品展览得到启发,文章结合互联网中以/爱问知识人0为代表的网络互动问答平台,提出了在军校图书馆构建学术性网络互动问
烟草青枯病是由劳尔氏菌属的茄假单胞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对烟草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是烟草上一大毁灭性病害,其防治十分困难。生物防治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