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色彩词的认知对比研究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haibo88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色词的使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语言表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随着词汇的发展,颜色词除自身色彩义之外,也衍生出许多其他的含义。因此,本研究立足于颜色词的多义性,利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BCCWJ)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颜色词多义性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颜色词语义扩展的差异。日汉颜色词的差异可以反映日汉语言文化、交流过程的变迁。通过本研究,从而为日语学习者更好的把握颜色词的变化和二语习得提供启发。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内容如下:一,引言部分。说明本研究的研究动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二,在概述前人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大体把握日汉颜色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并对颜色词的日汉对比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梳理。进而,说明先行研究的不足点及本文的立足点。三,基于先行研究,对日汉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对象进行探讨,利用语料库筛选出多义词的数量位于前三位的黑、白、红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四,对黑、白、红三种颜色词词汇层次的语义扩展机制进行探讨。具体结果如下:在词汇层次日汉三种颜色词主要由两种语义扩展方式--基于相关性的转喻和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变化而来。并且都经过色彩域向外在社会域,内在心理域映射。当然,在这一语义扩展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差异。(1)与日语相比,汉语“黑”的目标域涉及到更广的范围。(2)日语中“白”的扩展义倾向于积极表达,而汉语中“白”的扩展义更倾向于消极表达。(3)与日语相比,汉语中“红”的扩展义更为广泛,且多与革命、政治思想相关。五,对黑、白、红三种颜色词的搭配层次的语义扩展机制进行探讨。在搭配层次,三种颜色词的语义扩张机制更为丰富。不仅涉及到隐喻和转喻。更增加了提喻和共感觉比喻两种新的语义扩展机制。并且,语义扩展的过程更为复杂,多数搭配经过两次扩展过程变化而来。具体差异如下:(1)日语中“黑”的搭配的扩展义多与职场、政治的不良行为相关,而汉语中则更倾向于内心情绪的低落。(2)日语中“白”的搭配的扩展义多属于正义、积极相关,而汉语中则更倾向于反动、白事的表达。(3)在“红”的搭配的扩展义中,出现了新的语义扩展机制--共感觉比喻。如「赤い声」。汉语中“红”的搭配的扩展义多与革命,历史相关,更加积极向上。六,本文的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点明今后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由于大城市、沿海地区城市、省会城市引进人才政策条件的大幅度放宽及优厚物质生活待遇的吸引,煤炭企业的科技性人才流失十分严重,有的已影响到本企业的生存发展.人
物体上某点发出(或反射、折射)的光,经过面镜、透镜的反射,折射的实际光线如果是会聚的,其会聚点我们叫物体上某点的实像点。对应于物体上每一个物点都有一个实像点。与物体上各物
十年前有首歌,唱动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唱红了那个唱歌的人。歌里的一句话,绐我留下的印象特深:“从来就没有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对于描述一个人对一件事深刻记忆的程度,是绝对
煤矿采掘一线的带班区长是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骨干.由于他们处在井下安全生产最前沿,是现场安全生产的直接指挥者,其一言一举将会对现场安全生产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如何打造高效初中化学课堂是摆在每一位化学教师面前的严峻责任。本文针对新授课和复习课两大主要课型,展开论述,给出了新授课四环节教学模式和复习课三环节教学模式。切实可行,极具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给初中化学教师有效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25-02  当前,初
浙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出现的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显示了一定的经济优势,但就我国整体而言,民营企业集群机制尚未建立,发展存在结构合理性问题,民营企业集群还使行政性重复
火灾,是烟草行业的大敌。而对于拥有3000余名职工、固定资产3,7亿元,在全国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排名第6位的蚌埠卷烟厂,在振兴企业经济的同时.始终牢牢地把握住企业安全这个中心,
目的探讨延续性家庭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
5月20日至27日,记者亲身参与了安徽省消防总队为配合“全国建筑消防设施专项治理宣传月”而组织的′96消防江淮行”采访活动,和中央暨省级几家新闻单位的同行们一起,在短短八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石油基合成纤维已广泛应用于纺织、生物医学和农业等多个领域。然而,由于石油基合成纤维不可生物降解且不可再生的缺点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当前,石油资源因过度开发而面临枯竭难题,极大地限制了非生物降解的石油基合成纤维的应用。因此,原料完全来源于生物质资源并且可生物降解的纤维将作为石油基合成纤维的有力替代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本课题选择一种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和可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