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在梳理已有生态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诠释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内涵、目标及意义,并对岛屿可持续发展、岛屿生态经济、岛屿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挖掘,明确提出了“岛屿生态承载力”的概念。进而,通过借鉴已有的生态承载力、生态岛建设复合模型以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成果,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动力学方法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崇明生态岛建设空间决策支持模型。本文构建的空间决策支持模型不仅能对区域进行整体决策分析,而且能够实现同一区域内不同区位差异化发展的定位和定量决策分析。文章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对岛屿空间开发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岛屿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在梳理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承载力、生态风险评价等生态岛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岛建设的内涵、目标和意义进行释义,通过分析岛屿可持续发展、岛屿生态经济、岛屿生态承载力等的内涵和外延,对岛屿生态承载力这一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2)改进了空间句法,并将其扩展应用于水系网络的空间形态分析。依据水系网络的特点,将AECGIS弧段的概念引入到空间句法,对其空间分割方法进行了改进。同时,通过增加连通标示点,在模型中真实反应水系网络的现实状态,并以计算得到的崇明水系集成程度的空间插值结果为辅助信息,建立了研究区统计数据空间化模型。(3)改进了生态承载力预测方法,建立空间系统动力学模型。将传统的基于区域整体指标进行仿真的SD模型改进为基于单元格的模型,同时将CLUE-S模型模拟预测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作为外部判断数据输入改进后的SD模型,依据单元格土地利用属性的变化,调整该单元格SD模型初始变量的赋值,实现了从空间和时间上同步模拟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变化。(4)尝试将空间聚类方法应用于区域综合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提取,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在生态承载力指标空间预测的基础上,从数据本身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共性或类似性出发,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WaveCluster对区域综合生态风险的多维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聚类,获得了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度的时空分布结果,减少了传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主观性。(5)设计了“经济—资源协调型”和“经济增长型”两种基于不同发展理念的发展模式,并运用改进后的空间SD模型对两种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经济—资源协调型”发展模式下2006~2020年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优于以经济增长为绝对重心的“经济增长型”发展模式下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前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且其区域人口、经济指标均表现出向长江南支侧沿岸城镇集聚的特点。(6)运用改进模型通过对区域综合生态风险的模拟和评估,发现可承载人口数量较少、环境容量低、自然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区域综合生态风险较高;“经济增长型”发展模式下的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区域面积均大于“经济—资源协调型”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