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过程钢中铜元素析出行为的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lyc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铜在钢中固溶度的热力学计算、沉淀析出的化学自由能分析以及在晶界处发生的偏聚现象的研究,得到了铜在α-Fe和γ-Fe中的平衡固溶度随温度变化的衍变规律以及沉淀析出的热力学根据,推断出钢中铜元素在高温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偏聚和析出规律,研究了钢中铜含量、变形温度、氧化时间、变形量对含铜钢表面裂纹产生的影响,推出了铜在钢中的析出与表面裂纹产生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抑制含铜钢裂纹产生的有效措施。采用实验室熔炼的含铜来研究不同的变形量对裂纹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变形量42%是试样表面裂纹大量出现的临界点,裂纹数量会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当变形量达到50%,裂纹增加速度会有所减缓并最终达到饱和。选取ωCu=0.26%和ωCu=0.60%两种铜含量不同的含铜钢试样,在1050℃、1100℃、1150℃、1200℃、1250℃温度下进行氧化试验,氧化时间为10min和60min,冷却方式分为水冷淬火和随炉冷却。结果发现:铜含量越高,表面裂纹产生越严重,不同铜含量的钢出现最大裂纹都有一定的临界温度,该临界温度在1100℃-1150℃的温度范围内,热处理温度的越高,表面裂纹越少。氧化时间由10min变为60min时,裂纹深度明显增加,在氧化60min的情况下,裂纹深度随温度的变化并不明显。加热至1100-1250℃区间淬火后晶界和晶内均存在铜析出相,晶界浓度高于晶内;随炉冷却时,铜大多在晶界析出,基体几乎没有铜的析出相。在1050℃下随炉冷却,晶界和晶内均有铜析出相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要在控制适当的铜含量的前提下,加快升温速率,快速通过裂纹大量产生的1100-1150℃这一温度区间,减少保温时间并快速冷却,以达到减少裂纹产生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最近召开的“2020新能源汽车产业形势与政策高端研讨会”(简称“研讨会”)上,业界专家指出,2020年后三个季度仍存在诸多制约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的系统性因素或风险,需要进
期刊
某炼钢厂在喷吹颗粒镁脱硫工艺后,转炉回硫严重,其主要原因是脱硫后后吹搅拌时间短,铁水反应的均匀性得不到保证,造成脱硫后铁水硫含量低的假象;颗粒镁脱硫渣稀量小、不易扒
中亚地区地域上与我国毗邻,但该地区存在感偏弱,对该地区汽车产业及市场的研究较少.本文从中亚五国整体汽车产业及市场情况入手,对该地区两个具备汽车产业基础的国家,即乌兹
期刊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控制领域正在经历从传统的控制系统到以网络化为特征的控制系统的转变,出现了新的控制系统—网络化控制系统。本文通过设计一个基于基金会
本论文针对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原理与实现技术在医学图像应用上的局限性,结合医学图像特有的视觉特征一颜色特征(整体)和纹理特征(局部),深入地研究了医学图像
电解锰阳极渣是电解金属锰生产时阳极生成的黑褐色副产物,电解过程渣的结构和性质发生了改变,渣化学活性降低。渣中含有大量的铅,属于一种毒性极高的危险废物。此前,金属锰生
神经科学是一门以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跨学科的新型科学,人们可从不同的结构水平上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而在网络层次上研究它的信息加工机理已成为当前生物科学研究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梓醇在鱼藤酮模拟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选用KM小鼠为实验动物,用鱼藤酮(1.5mg/kg)诱导小鼠帕金森病(PD)模型。通过Y型迷宫考察梓醇(10mg/kg)对PD小鼠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鼠认知能力得到改善;借助于高效液相考察梓醇对PD小鼠脑组织多巴胺(DA)及其代谢物(DOPAC)含量的影响,发现梓醇治疗10天能提高中脑、纹状体内多巴胺及其代谢物
■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做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期刊
3月31日上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整改暨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大会在兰州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出席会议并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