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酸改性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的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u395152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首先采用超声波辅助进行植酸改性玉米秸秆,研究了植酸改性秸秆接枝率的影响因素,采用XRD、FTIR、SEM和光学显微镜对植酸改性秸秆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然后将植酸改性玉米秸秆与衣康酸(IA)、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丙烯酰胺(AM)进行接枝共聚合成了植酸改性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探讨了不同聚合反应参数如植酸改性秸秆用量、IA和AM质量比、IA和NVP质量比、衣康酸中和度、植酸改性秸秆接枝率、引发剂及交联剂用量对植酸改性秸秆接枝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率、吸盐率、保水性能和凝胶强度的影响,采用SEM、FTIR、XRD、光学显微镜、TGA对植酸改性玉米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的结构、形貌和耐热性进行了表征,得到了吸水吸盐和保水性能优良、凝胶强度大、耐热性好的植酸改性玉米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植酸用量等因素对植酸接枝改性玉米秸秆接枝率的影响,得到了较佳植酸改性工艺条件,即植酸含量(以玉米秸秆质量计)为50%,反应时间3h时,超声波处理时间为30min,反应温度60℃,尿素含量为6%,可得到接枝率高达19.06%的植酸接枝玉米秸秆。2、经聚合工艺条件优化,得到了优化的聚合反应参数:交联剂用量为0.4%,引发剂用量为1.6%,植酸改性秸秆接枝率为11.91%,IA和AM质量比为30:70,IA和NVP质量比为70:30,植酸改性玉米秸秆用量为10%,采用优化配比与聚合工艺制备的植酸改性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达到63%平衡吸水率(430g/g)所需要的时间为15.1min,吸水速率较快。3、光学显微镜和SEM表明植酸秸秆改性后秸秆分散度提高,间隙变大,植酸改性玉米秸秆片层结构发生断裂,呈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小片,片层之间的距离增大,表面积增大。植酸改性玉米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的表面呈不规则的波纹状,并伴有大量小毛细孔、微孔和沟壑。光学显微镜显示植酸改性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吸水后溶胀,形成较多网络状空隙,吸水溶胀的植酸改性玉米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由于被水分填满而颜色明显变浅。4、XRD表明植酸改性玉米秸秆的晶体结构遭到一定破坏,无定形区增加,结晶度有所下降,但结晶度降低程度不大。植酸改性玉米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尖锐衍射峰消失,在较宽的范围内形成了较大较宽的弥散峰,初步表明植酸改性秸秆结晶区由多晶结构转变为无定型结构。5、植酸改性玉米秸秆FTIR谱图出现植酸和玉米秸秆的特征吸收峰,表明植酸与玉米秸秆发生了接枝反应,植酸改性玉米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出现植酸改性玉米秸秆结构单元、NVP单元、IA单元和AM单元的特征吸收峰,初步表明得到了目标产物-植酸改性玉米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6、TGA和DTG数据表明合成的植酸改性秸秆接枝SAP的热失重曲线可分解为3个阶段,耐温性超过240℃,表明植酸改性秸秆接枝高吸水树脂的热稳定性较好。
其他文献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黑美人”与“红宝石”马铃薯表皮和薯肉中花青素的种类和含量,并采用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法,研究两种马铃薯表皮和薯肉中
本文主要阐述了水溶性阳离子热固性树脂聚酰胺聚胶——表氯醇树脂的合成方法及合成过程中对其性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同时对产品进行了抄纸应用试验。
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 ,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但旅游产品不精 ,特色不明显 ,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 .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
本文主要研究了矿渣硫酸盐复合胶凝材料固结土的反应机理。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结果表明,矿渣硫酸盐复合胶凝材料的物料之间存在最佳配比。此固化剂的掺入,使固结土空隙体积减小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和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大潮,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
<正> 现将省农村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关于《浏阳县八个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汇报》转发给你们,供进行公社体制改革试点时参考。浏阳县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试点的经验证明
18世纪末,欧洲小说家开始了小说技巧方面的种种实验,19世纪小说艺术达到高峰。出版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安妮·勃朗特的小说《女房客》在叙事技巧上也进行了革新。小说通过第
论述了PAE湿强树脂的合成方法,探讨了合成过程的各种因素对PAE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应用实验研究其湿增强性能。
依据在苏镇田野调查中所反映的事实镜像,从本土化角度检验正当性理论,分析和探讨乡镇政府行为正当性构建逻辑。借势是乡镇政府行为正当性构建之基础。一般而言,乡镇政府借权
在郭沫若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历程中,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是一条主线,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萌芽期、流亡日本时期的发展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成熟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僵化期。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