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构建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经自然途径感染Hartley豚鼠致周围神经病的动物模型。2鼠龄对空肠弯曲菌感染Hartley豚鼠致周围神经的影响,选出病变率较高周龄的Hartley豚鼠。为后续研究以空肠弯曲菌为感染源,经自然途径感染Hartley豚鼠致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奠定模型基础。方法:1菌株的选择:选取自轴索型GBS患者路雷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空肠弯曲菌lulei株。2菌悬液的制备:将冻存的空肠弯曲菌lulei株复苏、传代,并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形态及生化学鉴定,菌株纯化后制成3×108cfu/ml的空肠弯曲菌菌悬液。3实验动物分组:将SPF级健康的3~5周龄Hartley豚鼠24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Hartley豚鼠周龄不同分为3周龄组(A组|)、4周龄组(B组)和5周龄组(C组),各6只。对照组分为布氏肉汤组(D组)和空白对照组(E组),各3只。4攻毒方案:Hartley豚鼠在每次灌喂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A、B、C组每只Hartley豚鼠每次灌喂3×108cfu/ml的空肠弯曲菌菌悬液2ml,D组给予灭菌的布氏肉汤2ml。灌喂后立即给予Hartley豚鼠食物及水。连续攻毒4周,每周连续攻毒3天。5实验动物观察:自首次灌喂当日起每天观察Hartley豚鼠的临床症状(参考Hartley豚鼠EAN模型的评分标准)、日常的精神状态、皮毛色泽及是否腹泻等表现。6取材:于末次攻毒1周后对Hartley豚鼠进行解剖,取其两侧坐骨神经。7坐骨神经病理观察:左侧坐骨神经二次取材后做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病理变化;右侧坐骨神经二次取材后做锇酸染色,每只Hartley豚鼠随机分离100根神经单丝,单盲法在光镜下阅片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变化并对不同周龄Hartley豚鼠坐骨神经的病变率进行统计。结果:1实验动物观察空肠弯曲菌经口服灌喂Hartley豚鼠后,参考Hartley豚鼠EAN模型的评分标准,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评分,A组、B组、C组、D组及E组临床症状均为0级,临床症状无明显异常。但发现首次灌喂20天后,4周龄1号、2号、5号及3周龄1号Hartley豚鼠肚皮较脏,其他Hartley豚鼠肚皮干净,未出现精神萎靡、腹泻等表现。2周围神经病理表现锇酸染色结果:实验组Hartley豚鼠坐骨神经可见神经单丝粗细不均,轴索肿胀,髓鞘节段性回缩,呈“长城”样改变。对照组Hartley豚鼠坐骨神经可见神经单丝边缘光滑,粗细均匀。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电镜观察支持光镜结果,显示实验组豚鼠坐骨神经病理变化主要为轴索不同程度的变性,轻者表现为轴索内微丝、微管稀疏及结构紊乱消失,线粒体嵴和膜融合,线粒体空样化、减少,髓鞘尚完整;脱髓鞘及髓鞘分层;严重者可见轴索及髓鞘结构消失,裂解解体形成不规则的团块等。3对锇酸染色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锇酸染色可见,不同周龄Hartley豚鼠坐骨神经的病变率不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锇酸染色所见的不同周龄Hartley豚鼠坐骨神经的病变数进行χ2检验。得出P<0.05(χ2=249.41),拒绝H0,接受H1,认为五组豚鼠坐骨神经病变率不相等、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进一步进行比较两组间的差别,采用χ2分割法,检验水准取α=0.05,校正后检验水准α′=0.005。两两比较可见:4周龄Hartley豚鼠坐骨神经病变率高于3周龄、5周龄、布氏肉汤及空白对照组,3周龄、4周龄及5周龄Hartley豚鼠坐骨神经病变率均高于布氏肉汤及空白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3周龄与5周龄组、布氏肉汤组与空白对照组的Hartley豚鼠坐骨神经病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空肠弯曲菌经自然途径感染Hartley豚鼠可致100%坐骨神经病理损伤。2实验组结果可见坐骨神经单丝的平均病变率为14.00%~38.00%,其中以4周龄豚鼠病变率最高,但临床症状不明显。3空肠弯曲菌经自然途径感染Hartley豚鼠导致的亚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变通过锇酸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证实可能是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轻型病理变化。在后续的实验中我们有必要测定抗GM1及GD1b抗体、延长灌喂后观察时间及寻找一种观察Hartley豚鼠肢体轻微无力的方法等,以进一步构建GBS源Cj致豚鼠周围神经损伤的GBS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