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以中医子午流注理论为基础的间歇输注法与持续输注法在ICU多发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ICU多发伤患者选择合理肠内营养输注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间歇与持续两种输注法在ICU多发伤患者中的比较分析,探讨ICU多发伤患者提高营养达标率和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最佳输注方式。方法:(1)病例选取:选择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1日期间在某三甲医院ICU进行住院治疗的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64人,分为间歇组和持续组。(2)输注方法:(两组治疗方案相同)间歇组予以间歇营养泵输注(1日3次,按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分别在7:00-11:00,15:00-19:00,23:00-3:00三个时间段进行输注)。持续组:予以24小时持续营养泵输注。(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鼻饲后主要观察指标:血清白蛋白、中性粒细胞、血糖波动范围、谷丙转氨酶;次要观察指标:(能全力)供给热量及肠道耐受性评分;住院天数、机械通气使用时间、腹内压监测值、胃残余量。(4)统计分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的差异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或率来描述,两者间的差异用x2检验,分别对鼻饲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胃肠营养耐性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观察两种方法和时间效应。检验水准设置为α=0.05,即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间歇与持续两种输注法在ICU多发伤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情况:两组间白蛋白在鼻饲第1天和鼻饲第14天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中性粒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糖波动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谷草转氨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间歇组与持续组在ICU多发伤患者营养达标情况:两组间达标热量摄入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能全力)热量供给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营养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间歇组与持续组在ICU多发伤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间歇组与持续组在ICU多发伤患者并发症情况: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间歇与持续两种输注法在ICU多发伤患者喂养耐受性情况:两种输注法在鼻饲14天后肠道耐受性评分、肠鸣音及腹内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间歇与持续两种输注法在ICU多发伤患者影响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多因素分析:对胃肠营养耐受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因变量为胃肠耐受性评分,自变量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组别及刚入院时的各项指标,变量筛选方法采用逐步回归法(α入=0.05,α出=0.1)。回归结果中,经校正的决定系数R2=0.603,说明该变量(即间歇)能解释胃肠耐受评分总变异的60.3%,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间歇组患者其胃肠耐受性评分比持续组患者的胃肠耐受性评分平均降低1.7分,95%CI为(-2.21,-1.24)。结论:(1)按中医子午流注理论为基础的间歇组在白蛋白合成能力、维持机体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血糖改善情况均优于持续组。(2)按中医子午流注理论为基础的间歇组患者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均小于持续组。(3)按中医子午流注理论为基础的间歇组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早期活动时,可确保肠内营养的能量供给达标情况。(4)按中医子午流注理论为基础的间歇组患者营养耐受性优于持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