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内皮细胞是位于循环血液与血管壁内皮下组织之间的单层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在血栓与止血、血管新生、辐射损伤、炎症及免疫反应等一系列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断地揭示了内皮细胞新的生理功能,本实验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其调节机制进行了一些的研究,期望揭示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及电离辐射损伤中的新机制。 一、抗整合素单抗抑制血管新生的初步研究 血管新生可参与组织修复等正常的生理过程,也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生长等病理过程。血管新生的过程依赖于参与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的协同作用,整合素(integrin)是一组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细胞-细胞间、细胞-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对内皮细胞的粘附、迁移、增殖起重要作用。整合素家族中的αvβ3在活化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表面表达,近来被确认为一种血管新生的标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αⅡbβ3)由α、β以非共价键1:1结合,属于整合素家族,可作为粘附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n)、玻璃连接蛋白(Vn)、胶原等的受体。 在筛选出我室制备的单抗SZ-1、2、21、22、51、65及262中与ECV304(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反应的单抗SZ-21(anti-GPⅢa)和262(anti-GPⅡb/Ⅲa)的基础上,发现SZ-21通过识别GPⅢa(β3)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对ECV304和肿瘤细胞A549(肺癌细胞株)在Fn和IV型胶原(CdIV)表面的粘附、迁移均有抑制作用,对Fn上粘附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强于COL IV。鸡绒毛尿囊膜KAM)经TN’F咀诱导血管新生后SZ2 可抑制其新生,进一步研究发现SZ上 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这说明 SZ2 通过对 ntegfin 6。的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表现了抗血管新生的能力。GPllla上的氨基末端 109刁 位通过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RGD)肽与 Fn、Vn及纤原等识别。SZ上 识别半肤氨酸CyS26cyS38环中的p 3亚单位28上5区域,此位点远离于氨基末端1094 位,即不通过 R皿位点识别纤原、Vn及 Fl等。这说明 ntegfin与 Fn、Col IV的结合部位不限于 RGD序列,而具有不同的识别信号。与 SZ-ZI不同,262对 ECV304及 A549在 Fn、COL、IV上的粘附无抑制作用。262与 SZ2 的识别位点不同,表现在 262不抑制血小板在胶原上的聚集,并且 262与 SZ毛 可同时与血小板反应。这也揭示了262不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的初步机制。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矿山生产中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执行机电设备的运行和管理任务,我们首先分析了矿山机电设备的特性,介绍了矿
头孢类抗生素是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CLE(7-氨基-3-氯甲基-3-头孢环-4-羧酸对甲氧苄酯)是7位侧链开始的合成路线中重要的中间体,
硒是一种稀散元素,分布极不均匀。世界多数地区缺硒,而我国硒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仅湖北恩施硒资源,就超过国外其他地区硒储量总和,被誉为“世界硒都”。因此,未来如能开发出该
目前,国家正积极推动西部开发,促进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西北地区的新疆等地是我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更低。与此
随着对前列腺癌的分子生物学不断深入,凋亡基因的表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其对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愈后估价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研究进
“9·11”对美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了世人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空前关注,打击和遏制日益膨胀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已成为全球一大共识。中国政府不失时机地于2001年10
加强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建设,应明确道路运输管理办法的管理措施,准确的分析我国道路运输管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方案,提高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策略分析,确保我国道路运
分析化学法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该方法应用方式灵活,有着较高的精准程度。为了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水平,需要充分发挥分析化学法的优势作用。本文主要围绕分析化学法的相关概述、分析化学法的类型进行分析,探讨环境监测工作实践中分析化学法的巧妙运用,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通过固相接枝的方法,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到均聚聚丙烯(iPP)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效率、产物凝胶含量及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的影响。结果表
在炎症性骨疾病中,骨形成能力受损是造成骨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骨形成能力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炎症性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