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裂谷系Termit盆地上白垩统Yogou组层序地层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dewo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统富油气沉积盆地之一,其上白垩统Yogou组海相泥质烃源岩被证实为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但对于该套烃源岩的发育和成因机理仍缺乏认识,制约着烃源岩的分布预测和油气资源评价。本文基于47口井的测/录井资料、24条二维地震剖面和229件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采用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Yogou组烃源岩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的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沉积-聚集过程,总结了该套烃源岩的形成机理。Termit盆地Yogou组可被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YSQ1、YSQ2和YSQ3,垂向上表现为水体不断变浅的沉积相序列,在盆地斜坡区和凹陷区,共识别出浅海陆棚相、三角洲相和滨岸相3种沉积相,划分出滨外陆棚泥岩、滨外陆棚过渡带泥岩、三角洲泥岩、滨岸泥岩和煤/炭质泥岩5种烃源岩类型。YSQ1层序主要发育滨外陆棚泥岩,分布范围基本覆盖斜坡区和凹陷区;YSQ2层序中,滨外陆棚泥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凹陷中心,向盆地斜坡区过渡为滨外陆棚过渡带泥岩;YSQ3层序盆地斜坡和凹陷区5种烃源岩均有发育,滨外陆棚过渡带泥岩主要出现在低位体系域中,在海侵体系域中过渡为滨外陆棚泥岩,而滨岸泥岩、三角洲泥岩和煤/炭质泥岩则主要分布在高位体系域中,其中三角洲泥岩和煤/炭质泥岩以零星状分布在盆边缘附近,厚度薄且数量少,油源贡献不大。滨外陆棚泥岩和滨外陆棚过渡带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总有机碳含量(TOC)范围在0.59%2.76%,平均值为1.10%,干酪根类型为II2III型,正构烷烃呈“前峰型”分布,姥植比Pr/Ph<2.0,伽马蜡烷指数Ga/C30H范围为20%52%;滨岸泥岩TOC范围为0.97%12.90%,平均值为4.60%,干酪根类型为IIIII型,正构烷烃主要呈“双峰型”分布,Pr/Ph>2.0,Ga/C30H<20%。根据Yogou组不同层序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有机质沉积的古环境条件和聚集过程,建立了有机质聚集模式。发现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和陆源淡水及沉积物质的输入共同控制了Termit盆地内部水体与外界海洋的循环方式,从而控制盆地内水体的营养条件、古水深、古盐度和氧化还原性等古环境条件,最终影响沉积有机质的生源种类、数量和保存条件。西非裂谷系Termit盆地海侵时期高丰度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是盆地周缘地区陆源有机质和营养物质的供给量。
其他文献
油气管道是一种典型的焊接结构,焊缝及热影响区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形式的焊接缺陷。我国近年来已发生多起高钢级管道事故,多表现为管道环焊缝的应变能力不足。环焊缝的应变能力与其力学性能密切相关,由于环焊缝的非均质性,管道环焊缝力学性能测试与表征一直是一项难题。因而管道环焊缝的力学性能研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保障管道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环焊缝力学性能研究分为局部本构关系识别和断裂韧性测试两部分内容。针对管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安全“生命线”,油气管道及其安全平稳运行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定量风险分析能够有效辨识危害管道的风险因素,确定次生后果的可信情景,预测并量化风险的大小,为油气管道的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围绕传统油气管道定量风险分析缺乏动态性、忽视不确定性、以及难以实现两者的联合处理等难点,开展了面向具体油气管道的动态风险分析实现,油气管道定量风险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清管作业是油气管道流动安全保障的重要一项维护工艺。在我国开采的多为稠油,在管道输送过程中蜡沉积问题尤为突出。常见的清蜡作业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机械式清管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由于有关机械式清蜡作业的研究不多,目前现场作业主要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没有形成可靠的理论指导。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机械式清蜡过程的相关研究,为清管作业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本文主要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机械式清蜡过程摩擦特性研究。
页岩气是一种自生自储在超低渗致密页岩的新型能源。页岩气藏中天然裂缝、人工诱导缝、人工主裂缝是其主要渗流通道,具有吸附气解吸、扩散、滑脱、应力敏感、达西和高速非达西等多种渗流机理,生产动态和产能预测都极为复杂,因此研究页岩气藏缝网系统的流固耦合渗流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多孔介质的微观变形机理出发,结合作用力分析与实验测试,提出了净应力和净流压共同作用引起颗粒体积变形、颗粒形状变形和颗粒间变形的应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深井、超深井、复杂结构井等复杂地层井逐渐增加,钻井过程中经常遭遇井漏。井漏以及井漏带来的卡钻、井塌等复杂问题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制性能优异的钻井液防漏堵漏处理剂已成为钻井过程中堵漏治漏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分析反相乳液聚合凝胶微球油基钻井液封堵剂的作用机理,结合分子结构设计,通过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适合油基钻井液防漏堵漏反相乳液凝胶微球封堵剂。以产物
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导致我国非均质油藏长期开采后普遍水窜严重,水窜防治的迫切需求使得相应技术迅猛发展、种类繁多。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其对应水窜防治方法的选择缺少合理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导致在很多油藏中水窜的防治效果不佳。因此,本文以提升水窜防治技术筛选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为目标,开展非均质油藏水窜分类方法及其治理的优选研究。以水窜系数为水窜程度的表征参数,分别对层内非均质油藏以及多层非均质油藏进行
近年来,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油气田并购过程中遇到了大量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尤其是在中东地区。此类碳酸盐岩油藏储层与国内碳酸盐岩储层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裂缝、溶洞为主(如塔河油田),而中东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以孔隙型为主,没有或很少发育有大型溶洞,裂缝也只在局部少量发育。由于特殊的润湿性(中性-偏亲油性润湿)及强非均质性等特征,中东地区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进行水驱开发时,油井容易发生
钻井液技术的发展常由处理剂的革新带动,处理剂的革新又基于研发时所依托的化学理论基础。分子自组装为系统中的分子在不受人类外力之介入下自行聚集、组织成规则结构的现象,与诸多学科交叉相融,是21世纪产生新概念、新领域和技术革新的重要源头。分子自组装与钻井液技术之间具备诸多结合点,可成为钻井液处理剂研发、钻井液功能性实现、钻井液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本文通过将分子自组装与钻井液技术相结合,研制了三
离心气流分级机是粉体加工过程中的重要设备,流场形态是影响分级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的机型、结构种类繁多,一般包含多个进风口,流场分布较复杂。目前对特定机型的研究较多,尤其对第三代动态涡流分级机内分级关键区域的优化研究较充分,但对各进风口形成怎样的流场形态更有利于颗粒清晰分级的认识尚不深入,缺乏从整机角度对分级流场的构建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将分级流场看作由主离心分级流场和淘洗流场构成,采用数值模拟与
Pyrolysis,chromatographic,and isotopic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study a suite of rock cuttings,crude oils,condensates,and extracted bitumen/oil shows from the Kaikang Trough of the Muglad Basin,aim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