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形状——论雕塑的第四维空间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lb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艺术是一门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自古以来雕塑都是以一种静态的形式存在,而且是一种三维的实体存在。然,人们对于雕塑的形式和空间的探索从未间断过,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雕塑的定义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泛化。这是由于雕塑的创作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呈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家们将很多原本不属于雕塑语言的元素逐步应用到雕塑的创作或者展示当中。有些艺术家把时间的维度应用到雕塑创作的过程中,亦或是作品展示的过程中。这样,时间就作为一个新的维度出现在雕塑作品中,使得原本我们认为是三维空间的雕塑变成了四维空间的时空性载体。  “时间”元素在古典雕塑时期就有所体现,古希腊雕塑大师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阿哥桑德罗斯父子创作的《拉奥孔》,古典雕塑最后的大师罗丹的《行走的人》等作品都在形式、空间、肌理等方面体现了“运动”这一时间概念。但这些作品都是静止的,其“运动”也只是像罗丹所说:“好像看见其运动”,这种运动都是心理上的,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运动,它们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性”也是精神上的。此时,雕塑的第四维空间是以“精神时间”的方式呈现。  美国现代抽象主义雕塑大师亚历山大·考尔德在现代雕塑形式、空间及材料开拓性的探索和研究,对西方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之前的雕塑都是静止的,是三维的。他的活动雕塑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雕塑作品的运动,看到“时间”在雕塑作品中的体现和运用。同时他的雕塑也为后来的雕塑艺术家们在雕塑语言和创作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此时,雕塑的第四维空间是以“物理时间”的方式呈现。  美国的大地艺术和日本的“物派”艺术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表现的方式和表达的思想也有很多的相近之处。大地艺术强调作品本身的过程性,同时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物派”强调的是物质本质的物性和创作主体个体的身体体验。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艺术有了新的变化,艺术家们都在探求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中国的雕塑艺术也有了新的变化,从对传统雕塑形式和内容上的研究到对非传统雕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再到雕塑观念的介入,都在说明中国的当代雕塑艺术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或者说是一场运动。从蔡国强和隋建国研究和创作的一些作品来看,他们不再费心于雕塑的体积、空间、形式这些基本元素,而是着力探讨雕塑作品中观念的表达。蔡国强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向人们展示的并不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多么唯美、多么生动的“雕塑”,而是在展示雕塑家创作雕塑的整个过程。这便是作者的观念,他把创作雕塑的过程作为作品展览出来。隋建国的作品《时间的形状》一反传统雕塑的概念,把“时间”这个抽象虚拟的概念具体化、实物化,更将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作为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呈现出来。这种创作的方法和作品的呈现方式都是雕塑艺术在语言上的全新探索。此时,雕塑的第四维空间是以“观念时间”的方式呈现。  当代雕塑艺术语言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那就是当代雕塑越来越处于一个摇摆的境遇——雕塑的界定越来越模糊。如何在探索雕塑语言的同时,依然还能保留雕塑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论文沿着“时间”这一维度在雕塑中的应用和发展来探讨雕塑中的第四维空间。从而引导笔者在雕塑艺术创作上的实践和研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如果不进博物馆,日常生活中应该很难再看到铜镜了。曾经,小小一枚铜镜,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照容器,这种被称为“鉴”或“照子”的物件,不仅记录着时代变迁、悲欢离合,更有着
期刊
对于从小生长在洞庭湖的孩子而言,我对“丰收”这个词的最初印象,是挂满大鱼小鱼的渔网,是鱼儿扑腾扑腾的河水网箱,是一桶一桶小鱼小虾,是家家户户做火焙鱼时飘来的浓香.
期刊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和环境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注意环境的重要性,“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
学位
煤炭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它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我国的煤炭储量比较丰富,但是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比如煤炭在开采的过程中经
期刊
塞克(1906-1988)原名陈凝秋,诗人、戏剧家,是中国救亡歌曲的重要词作者,也是新音乐运动的旗手之一,他一生写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作品,与田汉、光未然并称“中国歌词三大家”,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