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固逆流下行床煤热解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_jl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固逆流下行床的概念最早源自郭慕孙院士的广义流态化理论。在煤热解过程中,气固逆流接触不仅可以强化气固两相间的传质和传热、提高颗粒停留时间和系统的热效率,还可以促进重质焦油在冷煤颗粒表面冷凝及其轻质化。相对其它煤热解工艺,气固逆流下行床可以获取轻质组分含量较高的焦油。目前关于气固逆流下行床的相关研究较少。   本文分别从颗粒流动和煤热解反应两个方面对气固逆流下行床煤热解过程进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采用光纤探头测量了测试主体长度7m,内径90mm的逆流下行床9个截面位置的颗粒浓度和速度的径向分布,并且计算出了不同径向位置的颗粒轴向流率,考察了操作条件对颗粒浓度、速度的影响,给出了逆流下行床轴、径向宏观整体流动图像。   2)基于实验数据,发现颗粒速度分布存在过渡面,并给出过渡面与颗粒入口距离Zc与操作条件Ug、Gs的关系式。   3)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分别考察了温度、气相停留时间对挥发分二次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甲酚和苯酚在700℃下的裂解反应,探讨挥发分二次反应过程。   4)以府谷烟煤为原料,在气固逆流下行床热态装置上考察了热解温度、加料速率和煤粒径等工艺参数对热解产物产率和组成的影响,获得了气固逆流下行床得到高焦油产率,高轻质油品含量的规律和最优工艺条件。通过传热和流动模型数值计算,提出了适合本文气固逆流下行床煤热解的粒度范围:<0.75mm。   5)沿轴向取样,对比研究了气固逆流和气固并流两种不同的流动形式的煤热解过程。气相停留时间短、重质组分冷凝及低温二次反应是气固逆流下行床煤热解制得的焦油轻质组分高于气固并流下行床的主要原因。   6)提出了逆流下行床煤热解工艺与鼓泡床半焦燃烧耦合工艺,实现了气固逆流下行床自热运行。为气固逆流下行床工业化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修正的PR方程为相平衡模型,利用多元相平衡数据和吉林化学工业公司1999年引进“林德”合成氨装置的设计数据,对甲醇洗体系部分二元相互作用参数进行重新回归。以流量加和
杨树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分布最广、人工栽植面积最大,也是21世纪满足人类生活需求、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最有潜力的树种之一。本文对辽西北地区栽培常用的17个杨树品种的内
背景及意义:  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2,Skp2)属于 F-box蛋白家族成员,与 S期激酶相关蛋白1(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1,Skp1),Cullin-1,R
该文根据长岭炼油厂成品车间实际操作任务要求,运用人工智能中的关键词分析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开发了一个基于知识的"物料输送管理系统"(Material Transfer Management Sy
工业革命开始至今,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化石燃料大量消耗所导致的雾霾天气、全球变暖等极端气候的频现,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活动。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CO2)气体的排放量逐年急剧增加,因此,研究开发产业化前景良好的CO2捕获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既能有效循环利用CO2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又能解决由于CO2大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