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毛虫体内酶系对由松不同诱导抗性的响应机制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a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松纯林和混交林内的油松放养不同数量(5头、15头、30头)的油松毛虫(DendrolinuspunctatustabulaeformisTsaietLiu),在5龄、7龄时取样,研究在对油松的不同取食刺激程度和不同林分类型的油松影响下,油松毛虫幼虫体内主要解毒酶、保护酶、消化酶的活性以及主要解毒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自然环境下对油松的取食刺激和林分类型对油松毛虫的抗性反应,揭示油松毛虫对于油松不同诱导抗性的反防御机制,为研究环境胁迫下油松毛虫和油松间的协同进化、生物适应的规律以及对油松毛虫种群的生态调控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油松毛虫体内解毒酶的变化
  研究了油松毛虫在不同取食刺激处理的油松影响下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幼虫在7龄期间体内羧酸酯酶活性在两种林分类型中均表现为随着对油松取食刺激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和细胞色素P450含量在两种林分类型的两个龄期均表现为随着对油松取食刺激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各个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是油松毛虫对油松抗性产生反防御的重要适应性酶类。
  对不同林分类型油松影响下油松毛虫体内解毒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细胞色素P450含量在对油松相同取食刺激处理下混交林显著高于纯林;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在林分类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林分类型的油松对油松毛虫的抗性作用不同,而且导致了油松毛虫体内主要适应性酶类活性和含量的变化。
  2、油松毛虫体内保护酶的变化:
  研究了油松毛虫在不同取食刺激处理的油松影响下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幼虫在两种林分类型的两个龄期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表现为随着对油松取食刺激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此范围内没有变现出明显的线性规律,说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是油松毛虫对油松抗性产生反防御的重要适应性酶类。
  对不同林分类型油松影响下油松毛虫体内保护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对油松相同取食刺激处理下混交林显著高于纯林;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相同取食刺激处理下纯林显著高于混交林。说明油松毛虫在不同林分类型的油松影响下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发生了变化。
  3、油松毛虫体内消化酶的变化:
  研究了油松毛虫在不同取食刺激处理的油松影响下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酶活性在两种林分类型的两个龄期均表现为随着对油松取食刺激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油松毛虫7龄期间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在两种林分类型中均表现为随着对油松取食刺激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说明蛋白酶是油松毛虫对油松抗性产生反防御的重要适应性酶类,脂肪酶和淀粉酶是油松毛虫幼虫在后期(暴食阶段)对油松抗性产生反防御的重要适应性酶类。
  对不同林分类型油松影响下油松毛虫体内消化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在相同取食刺激处理下纯林显著高于混交林,说明混交林相比纯林产生更多抑制幼虫消化酶合成的抑制成分,导致了油松毛虫体内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4、油松毛虫体内主要解毒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研究了油松毛虫在不同取食刺激处理的油松影响下体内主要解毒酶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GSTs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两种林分类型的两个龄期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对油松取食刺激程度的增加显著升高;Ace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基因高表达对应酶的高活性,从基因水平证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油松毛虫对油松抗性产生反防御的重要适应性酶类。
  对不同林分类型油松影响下油松毛虫体内主要解毒酶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GSTs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对油松相同取食刺激处理下混交林显著高于纯林,Ace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林分类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林分类型的油松对油松毛虫的抗性作用不同,不仅导致了油松毛虫体内主要适应性酶类活性的变化,而且是通过基因的诱导表达实现的。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黄鳝是一种具有天然性逆转的淡水硬骨鱼类。在出生初期均是雌性,排卵之后,雌性性腺逐渐凋亡,雄性性腺逐渐发育,在经历一个特殊的时期—兼性阶段以后,就会发育成完全的雄性。因为黄鳝这种天然的性逆转的现象,所以它是一种研究性别决定和性别发育的良好的模式物种。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利用2D电泳技术,分离了黄鳝性逆转中三种性腺差异表达的蛋白。研究发现Rab37基因在黄鳝和小鼠中均在卵巢中高表达。  发现了小鼠中Ra
学位
会议
群落的构建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背景下,生物群落的构建机制更加成为生态学的重大课题。目前,生态学者普遍认为群落构建机制是由区域过程和局域过程共同决定的。其中,区域过程包括地质历史事件、物种形成、迁移扩散以及消亡等,它们决定了现有区域物种库的数量,限制了可以进入局域群落的物种种类,因此它是探讨多个群落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的关键生态过程。局域过程则包括种间相互作用
学位
学位
被子植物通过成花转变过程完成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成花转变受环境因素和植物自身发育状态的精确控制。植物内部复杂的调控网络可以监控环境变化,能够使个体在经历足够的营养生长阶段之后再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以获得最大的繁殖能力。拟南芥开花时间的调控机制涉及光周期、赤霉素、年龄、自主、春化作用和环境温度等多条途径,分别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下对成花转变过程起调节作用。  本工作研究了EARLI1亚家族基因AT
学位
学位
细胞核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的结构,它有序清晰的排列成许多膜缺失的核小体,这种结构区划方式对于基本分子复合物来说被认为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而我们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PNC(ThePerinucleolarCompartment)这个核小体上.  PNC是一种特异性的细胞亚核结构,它与肿瘤恶性转化密切相关.细胞的高PNC含有率(含一个或多个PNC的细胞数量)与恶性肿瘤转移能力呈正相关,并在癌症模型中指示
学位
中华金叶榆(GoldenUlmuspumila)是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彩叶植物新品种,叶片金黄色,是乔、灌皆宜的优良彩叶树种。北方地区中华金叶榆的观色期主要在夏季7-9月份。中华金叶榆是普通白榆的天然黄叶突变体,黄叶性状在子代中可稳定遗传,自由授粉子代黄绿性状分离比接近1:1。近年来对中华金叶榆的栽培及应用已有不少研究,但缺乏对其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和叶片呈色机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