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拮抗剂苏拉明钠-骨靶向药物载体抑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652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从研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表达特征入手,然后制备骨靶向的超支化药物载体,旨在负载G蛋白拮抗剂苏拉明钠,干扰F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是否能够抑制FD的异常骨形成与骨吸收,从而为临床治疗F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FD及OF的超微结构,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者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差异。2.以三乙醇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单体,在氢化钾的催化下合成阳离子型超支化聚酯胺,再加入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E)对其进行改性,制备成骨靶向的聚合物胶束。然后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毒性,羟基磷灰石(HA)吸附实验验证聚合物胶束对骨组织的靶向性。3.制备负载苏拉明钠的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通过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证实是否成功负载苏拉明钠。然后通过噻唑蓝法和生长曲线检测其对F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1.FD与OF中都存在活跃的骨形成,但其骨形成方式不同。FD的异常骨形成与早期的正常骨形成类似,但缺乏钙化沉积。而OF骨形成在胶原纤维走形和矿化方面与正常骨形成明显不同。FD中骨保护蛋白(OPG)的表达明显高于OF,OPG在两者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OF较FD有着更活跃的骨吸收。2.通过NMR和FTIR证实了骨靶向的阳离子型超支化聚酯胺Suc-HBPAE-ALE的成功合成,并且具有高度支化结构;GPC结果显示超支化聚酯胺的重均分子质量在9.0*10~3g/mol左右,多分散指数(PDI)约为1.5;DLS和TEM结果显示Suc-HBPAE-ALE胶束尺寸主要集中在60-70nm,达到纳米载药材料要求;HA吸附试验发现,孵育20分钟后有超过80%的Suc-HBPAE-ALE胶束被吸附到HA晶体上面;噻唑蓝法结果显示1mg/ml的Suc-HBPAE-ALE胶束与细胞共培养48h后,细胞存活率仍然高于80%。3.负载苏拉明钠的骨靶向药物输送体系具有良好的可控释放行为和PH敏感性,在中性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弱酸环境下可快速释放苏拉明钠,40h累积释放量可以达到62.645%。细胞实验表明,100mg/ml的苏拉明钠聚合物药物载体即可起到抑制F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1.FD与OF在骨吸收和骨形成方面存在明显差异,OF中的破骨活动较FD活跃,而FD以异常的骨形成为主。2.Suc-HBPAE-ALE具有良好的主动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治疗骨疾病的骨靶向药物载体。3.负载苏拉明钠的骨靶向药物输送体系具有良好的可控释放行为和PH敏感性,通过抑制F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够实现干扰异常骨形成和骨吸收,抑制FD的生长和发展。为临床治疗FD,尤其是PFD和MAS,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多糖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保肝护肾、抗氧化、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滋补类食品的研发,具有广
油水井卡钻现象是油田开发、开采过程中常见问题之一,发生卡钻现象后会严重影响油水井的正常作业,增加油水井的开采作业时间和成本,降低开发的效果。国内采用的解卡技术主要
目的:探讨分析血浆脑钠肽前体的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125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研究
目的 :探讨对进行手术后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训练对促进其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年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刘立忠老师在《电工教学》第15卷第2期发表的《对视在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新方法》一文(以下简称《新》文)。对视在功率、无功功率给出了新定义.并对功率三角形提出了新的方法。
奉新县抓幼林抚育,与造林同样舍得投资、投劳.每年幼林抚育面积都在9万亩以上,幼林成活率、保存率在85%以上。近几年,奉新县国营、联营、个人造林积极性高,已基本消灭荒山.县
铁道部和广东省最近反映,进入八月份以来,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广西等省(区)的大量民工前往广东省,仅六日至八日就有二十四万人抵达,露宿广州车站广场的有二、三千人。这
目的:探讨使用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