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氯盐填料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与盐分迁移特征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蓄氯盐沥青路面是将蓄氯盐填料替代部分矿粉掺入路面内部,通过蓄氯盐填料在路面荷载等作用下盐分析出起到除雪抑冰作用。蓄氯盐沥青路面具备优良服务功能,如减少环境污染、融雪抑冰的时效性、使用年限长等优点,是增强我国冬季道路养护的理想路面类型。但随蓄氯盐沥青路面大规模应用于实体工程,部分蓄氯盐沥青路面出现稳定性、粘附性降低较快,融雪年限达不到设计要求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未对蓄氯盐沥青路面衰变机理和盐分内部迁移规律进行总结,因此本文基于蓄氯盐沥青路面的盐分迁移模型和性能衰变机理进行研究,对实体工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研究蓄氯盐沥青路面衰败机理和盐分迁移模型角度,首先确定蓄氯盐填料替代矿粉比例为0%、35%、70%、100%,将蓄氯盐填料掺入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合料。采用锥入度试验、DSR温度扫描试验,分析蓄氯盐填料对沥青胶浆抗剪强度和高温稳定性能影响。利用MTS试验仪进行低温蠕变试验,明确蓄氯盐填料对沥青胶浆低温抗裂性能影响。采用接触角测量试验和改进水煮法试验,确定蓄氯盐填料对沥青-集料粘附性能影响。其次对比不同掺比蓄氯盐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和体积指标变化,确定蓄盐沥青路面的衰变机理。最后采用氯离子测量试验,测试出盐分物残余物的氯离子含量,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模拟,探究蓄盐沥青路面的迁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蓄氯盐填料掺入降低了蓄盐沥青胶浆的抗剪切性能;DSR温度扫描数据表明,蓄氯盐沥青胶浆的相位角增大,车辙因子降低,说明蓄氯盐填料掺入使沥青胶浆的黏性成分增加,降低了蓄氯盐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低温蠕变试验表明,蓄氯盐填料掺入会降低沥青胶形变量,降低低温抗裂性能,但降低幅度整体不大,蓄氯盐填料掺入对蓄盐胶浆影响较小。在无水情况下,掺入蓄氯盐填料比例越高,沥青胶浆-集料粘附性能越大,且均高于基质沥青和集料的粘附性能;在有水情况下,蓄氯盐沥青胶浆-集料粘附性能随掺比增大而降低,和无水条件情况相反,说明水是改变蓄氯盐沥青粘附性的关键因素。蓄氯盐沥青混合料在水浴20℃、40℃、60℃条件下,空隙率增大趋势相同,且在7天时产生拐点,7天后的空隙率增长较为平缓,与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变化规律分析相同,说明其内部的不稳定的盐分已基本析出,蓄氯盐沥青混合料内部结构转为稳定。利用扩散系数的原理测量出在0d、1d、3d情况下的扩散系数,通过结合菲克第二定律建立出氯离子在蓄盐沥青混合料内部的迁移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模拟氯离子在不同距离情况下的迁移。
其他文献
本文从灾害经济学的观点出发,论述了防灾经济决策的特点,提出了防灾经济决策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最后对灾害防治经济决策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渠道从传统的实体消费转向网络消费,传统零售业受到巨大冲击,其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构建面板门限模型
随着智能无线设备的发展,更高数据传输速率的需求不断增加,毫米波通信以其极宽的带宽恰好可以满足未来无线通信传输速率的要求。由于毫米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损耗非常高并且无法穿透建筑物和墙壁,因此将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和中继技术与毫米波相结合以有效提高毫米波通信的质量,扩大传播范围。而混合预编码技术是毫米波大规模MIMO通信的一项关键技术
近期,记者接到船东报料称,东江大桥桥区水域存在较大的船碰桥安全隐患,部分内河船舶不顾桥梁限高,紧贴着桥梁底部渡过桥区水域,非常危险。
从稠度系数 K 与温度、浓度、羧甲基和羟丙基取代度的关系研究了轻度交联改性羧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在纯水溶液中的粘性行为。结果表明:与羧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羟丙基纤维素相
胜利油田辛三污水站污水含SRB和TGB(10~1—10~3个/ml),长时间投加1227致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针对这一具体情况研制了新型杀菌剂CT10-1。室内与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CT10-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有限清理辅助腓骨近端截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3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38例均行膝关节
目前国内卷板行业的生产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其中四辊卷板机作为一种近年来快速兴起的锻压成形设备具有成形精度高、易于生产加工、便于焊接且剩余直边小等优势,在行业内的比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写作意识缺乏,教师教学目标偏离、读者意识缺乏、重视程度不够及直接写作经验缺乏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四个对策:树立正确的作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发育有两个大型深层岩质滑坡。自1983年以来布置了地表与地下观测系统,数年观测资料表明,两滑坡体均具不同程度的蠕动变形。电站施工运行期间,在新增触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