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gbmnma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有机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海洋中的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对海洋有机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测定了长江流域、徐六泾、长江口、东海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分析了有机碳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东海陆架的溶解有机碳的箱式模型。具体研究成果如下:2003年和2006年长江主流中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浓度随距河口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且2003年浓度高于2006年。2006年中下游地区悬浮物中有机碳含量的高值,来源于河流中现场生产的贡献。长江的支流受人文活动影响较大,其有机碳浓度多高于长江主流。通过徐六泾的月观测估算了2003年-2006年的长江有机碳通量,分别为4.01,2.83,3.68,2.07×106t/y。结果表明长江有机碳通量洪季大于枯季,以颗粒态为优势形态。但由于三峡工程的影响,颗粒有机碳通量急剧减少,溶解有机碳通量和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比值逐渐接近1。2005年8月航次中,底层水体的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浓度的最高值均出现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内。表层有机碳浓度从河流向外海递减。2006年长江口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浓度均呈现6月>8月>10月的季节变化趋势。表层水体的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浓度与现场叶绿素a浓度显著相关,其浓度大于中层和底层水体。浮游植物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率6月最低,8月和10月大体相当。颗粒有机碳的降解消耗溶氧可能是长江口底层水体发生季节性缺氧的原因之一。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在东海陆架的分布特征表明溶解有机碳的分布主要受水文结构控制,而颗粒有机碳主要受生物因素控制。利用箱式模型计算了东海陆架区的溶解有机碳的收支,发现东海陆架是北太平洋溶解有机碳的净源。东海陆架区不同水体(台湾暖流水、长江水、黑潮水、高生物量地区水体)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可利用性实验表明,高生物量水体的溶解有机碳最易被生物所利用,台湾暖流水次之,长江水和黑潮水的溶解有机碳浓度在实验期间无显著变化。
其他文献
伴随着竞争环境动荡和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剧,企业战略长期性和环境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绝大数企业的失败不是由于经营战略本身的问题,而是主要出在贯彻执行方面,执行力
本论文是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有大型企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政策与机制研究”的子课题成果。国际工程承包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内容,是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
能源供求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电力工业是高耗能工业,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决定了发电必然以煤电为主的基本格局,建设节能型火电厂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除水害、兴水利”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与水进行斗争的最终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建国以来的水利建设,各大流域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竞争力问题成为旅游研究的一大焦点。风景名胜区作为一种典型的旅游地,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面临着同样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关于
本文发现很有趣的量子效应,纳米硅表面掺杂氧而形成的电子局域态中电子自旋能级间隔会有明显的展宽,被约束在局域态中的电子自旋±1/2能态间距被展宽两个数量级,达到100
2006~2008年.《印刷技术》杂志连续完成了3个年度的”柔性版印刷在中国”装机量调查工作,用翔实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记录了柔性版印刷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为业界呈上了真实、可信的
利用1961年1月—2005年12月广东省86个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全球大气多要素资料,定义了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分析了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
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太赫兹涡旋光与带有周期性亚波长金属褶皱圆盘中暗态多极赝局域等离子模式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携带不同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太赫兹涡旋光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