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二氧化硅阵列波导光栅的优化设计及其偏振性能的数值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863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被认为是光纤通讯系统中最有前景的技术.阵列波导光栅(AWG)由于具有高分辨率,多通道等优点在波分复用系统上起着核心作用.AWG可以作为复用/解复用器,路由器,可调滤波器等运用在不同系统和网络中.因而针对器件的功能不同,器件的设计参数不同.为了能设计出符合系统要求的器件,需了解器件的光学原理.AWG器件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为插入损耗和串扰.为了能设计出低插入损耗,低串扰的器件,需要分析影响器件性能的因素.该文以有效折射率法为研究手段,分析了波导的不同模式特性.以低折射率差的二氧化硅AWG器件为例说明了设计步骤,并给出了器件版图的设计方法.以傅立叶光学为基础,分别分析了高斯场和本征场在器件中的传播特性,结果表明用高斯函数近似本征场函数会导致较大的误差.用公式描述了光在器件中的传播过程,得到了比传输函数法更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器件的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了影响器件插入损耗和串扰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器件的插入损耗主要来源于阵列波导与衍射场的耦合损耗和阵列波导的衍射损耗.分析了减小耦合损耗和衍射损耗的机理.分析了阵列波导的超级模,并首次根据超级模计算了阵列波导与衍射场的耦合效率,求解出耦合场在各阵列波导上的能量分布.工艺误差是影响器件串扰的主要因素,其中随机误差影响最大,相对随机误差只有小于10<-5>时对器件串扰的影响最小.阵列波导数,波导间隔以及阵列波导的能量分布对器件的串扰也有影响.阵列波导的能量分布越窄,器件的串扰越小,3dB带宽越大.计算了弯曲波导对器件的性能影响,指出在AWG版图中,弯曲波导的弯曲半径和弯曲弧度应尽量分布集中.该文还讨论了二氧化硅波导的双折射效应的产生原因.波导的宽高比和应力是产生波导双折射效应的两个主要因素.波导的宽高比对低折射率差的波导的双折射系数影响最小.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波导内部的应力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波导在两个正交方向受力不同,这导致器件有0.12nm偏振相关性,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数据基本相同.波导内部的应力不仅导致双折射效应的产生,还导致器件的中心波长向长波长偏移.在应力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器件偏振相关性的影响,对应力释放槽和调节上包层热膨胀系数这两种偏振补偿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应力释放槽的深度大于一定值时才能对器件的偏振相关性有补偿作用,而改变应力释放槽的宽度对器件的偏振补偿效果很小;另外,结果还表明,只有调节上包层的热膨胀系数才能改善器件的偏振相关性能,而调节波导的下包层和芯层的热膨胀系数几乎没有作用.
其他文献
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蓝光染料(dppy)BF,利用它与空穴传输材料NPB的固界表面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发光以及来自于NPB与(dppy)BF的蓝光发射,获得了性能较好的白光发射.器件结构为ITO
为探究脂质体介导的MDCK细胞基因转染效率,并获得最佳的优化放案,本研究选取不同配比的质粒和脂质体浓度,将p-EGFP-C1质粒转入MDCK细胞.转染后36 h,利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
随着移动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展与普及,有限的电池容量造成设备供能的紧张。为适应集成电路低功耗发展的的大趋势,NTV(Near Threshold Voltage,临近阈值电压)技术的出现使电路
该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PC机的半导体激光器噪声测试系统.首先对半导体激光器的噪声特性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测量器件噪声的常用方法.然后着重介绍了所设计的基于PC机的测试系
该论文的工作以自组织为Ge岛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单层和多层Ge量子点的结构、尺寸、形状、分布和相应的演化过程,以及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了一些新现象,并给出了相应
认知能力的提高是人类进化中最为显著的特征。现代人大脑除了容量的明显增加,也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成为产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基础。随着分子进化理论和比较基因组学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在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AM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涉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及分子调控过程,目前对于AM是否通过调控宿主植物体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利用空间电磁场进行无接触识别的技术,RFID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方向,同时它也是实现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该文首先分析平板裂缝阵天线系统的辐射单元,研究在不同的电流分布情况下平板裂缝阵天线方向图的差别,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并论述了根据Elliott的三个设计方程进行辐射裂缝参
混沌同步是指一个系统的轨道收敛于另一个系统的轨道,并将一直保持步调一致。混沌同步的发展不仅为非线性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同步领域的旧问题提供圆满的解释,也会带来新的思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