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界面发光与界面改性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界面研究的重要内容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界面发光即界面激基复合物和界面电致激基复合物发光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利用界面激基复合物发光是实现白光的重要途径。这种方法可以简化发光层的结构,减少掺杂剂的数量,在简化工艺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有机材料层中分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光谱随电压变化小,色坐标较稳定。但对于单色光器件,激基复合物的出现又会影响发光光谱和色纯度,同时激基复合物到基态的跃迁是禁阻跃迁,容易发生非辐射跃迁,所以降低了器件的发光效率,这时激基复合物应该被避免。本文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二[2-(4-三氟甲基-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锌[Zn(4-TfmBTZ)2]制备了一系列电致发光器件,对如何利用其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和如何消除其激基复合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传统平直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光的抽取效率仅有20%,大多数光因器件内部全反射、波导模、表面等离子体模而损失掉,因此如何提高器件光的抽取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器件空穴传输层开始到阴极界面构造了一系列微米尺度的圆柱形、脊形的凸台,使器件的发光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首先,设计了器件结构ITO/NPB/[Zn(4-TfmBTZ)28%:mcp]/Bphen/LiF/Al发现Zn(4-TfmBTZ)2/Bphen界面会形成激基复合物,为了消除激基复合物的发光得到Zn(4-TfmBTZ)2的本征发光,我们设计了器件结构ITO/NPB/[Zn(4-TfmBTZ)250%:mcp]/Bphen/LiF/Al基本消除了激基复合物的发光,实现了蓝光发射,其色坐标为(0.22,0.27)。同时为了利用Zn(4-TfmBTZ)2/Bphen界面激基复合物的发光实现白光器件的发射,设计了器件结构ITO/NPB/[Zn(4-TfmBTZ)28%:mcp]/Bphen/Alq3/LiF/Al,其中Alq3层作为绿光发光层,从而得到纯度比较好的白光。其光谱覆盖了400-700nm的整个可见光区,其色坐标位于(0.29,0.34)附近,接近白光点(0.33,0.33)。其次,我们研究了界面改性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在保持空穴传输层NPB的平直部分厚度不变的基础上,从NPB开始到阴极界面设计了一系列微米宽度、纳米高度的脊形界面凸台,器件结构为ITO/平直NPB/凸起NPB/Alq3/LiF/Al,其中NPB的凸起的高度分别为5nm、10nm、15nm、20nm,凸起个数为13个,发现在凸起高度为10nm时器件性能最好,其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和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24286cd/m2、4.98cd/A和1.85lm/W,分别是平直器件结构对应参量的2.73、1.63、1.83倍。最后,在保持NPB的平直厚度不变的基础上,从空穴传输层开始到阴极界面设计了一系列微米宽度、纳米高度的圆柱形界面凸台,其中NPB凸起层的凸起高度分别为5nm、10nm、15nm、20nm,凸起个数为10×13个,发现在凸起高度为10nm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最好,其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和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26892cd/m2、5.28cd/A和1.931m/W,分别是平直器件结构对应参量的3.02、1.73、1.9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