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冶铸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手工业,冶铸业的生产技术要求高,流程繁杂,反映着文明发展水平,影响着社会文明化程度。而冶铸作坊可以直观的反映冶铸业发展状况。全文以东周时期冶铸作坊遗存为研究对象,依据考古发现的冶铸遗存,运用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学研究方法,采用聚落分析、比较分析法、二重证据法等手段,对东周时期冶铸作坊的时代特征、区域分布、区位选择以及内部生产状况和生产组织结构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全文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与界定,明确其研究对象,并对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详细的梳理,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部分梳理了东周时期冶铸作坊遗址的考古发现。根据冶铸作坊遗址的认定方法,在34处遗址内至少存在49座铸铜作坊,49座冶铁作坊和11座铸铜、冶铁兼营作坊。按照遗址分布区域将遗址分别归入周郑三晋文化区、楚文化区、秦文化区、齐鲁文化区、燕文化区、吴越文化区等区域内进行叙述。第三部分是按区域对所发现的东周时期冶铸作坊遗址进行具体分析。主要从东周时期冶铸作坊的时代特征、区域分布状况、区位选择和生产类别等方面进行分类辨析。发现规模化的冶铁生产脱胎于春秋时期的铸铜作坊中,并在战国时期逐渐实现生产独立。随着各区域冶铸生产规模的扩大,官方对冶铸作坊的管控趋于松弛,作坊得以在都城以外的广大地区建立;冶铸作坊内部的生产分工更为细致,形成了多层级的生产组织结构。第四部分对冶铸生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前文研究基础之上,对东周时期冶铸业的管控方式进行了分析,从原材料的流通与管控,冶铸作坊内技术的控制,官方政策与体制的管理等多方面讨论东周时期冶铸业的管控状况。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同时,还提出了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