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圈层到阶级: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变化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6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社会关系及其行为的“圈层”和“阶级”范畴为分析要点,采用“从圈层到阶级”的分析框架,结合口述史调研资料,实证分析土地改革前、土地改革过程当中和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的变化,探讨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土地改革是如何塑造农民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以及农民的圈层性社会关系在土地改革过程中是如何变化和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我国农村地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是一次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社会变革,国家政权自上而下主导性地重塑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乡村社会原有的自生性社会运行机理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在农村的变革实践。其中,农民的社会关系与土地改革的相互影响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比土地改革运动前后农民社会关系的性质特征和形成结构后发现,农民的社会关系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受阶级政策的影响比较大,然而,一些根深蒂固的要素始终主导着农民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土地改革前,农村地区一直是封闭、古老的传统社会,绝大多数农民的社会交往及其行为呈现出各种类型的圈层特征。土改前,农民的社会交往主要以地域因素、社会地位和各种伦理纽带为前提,具有很强的自生性、层次性和稳定性。在土地改革过程中,阶级成分划分导致的经济基础、政权性质和社会结构的巨大翻转和重建,影响并受着农民传统社会关系的影响。农民社会关系及其行为的圈层特征和阶级导向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交相作用。两种社会关系逻辑的矛盾冲击、交叉融合与共同发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改革的进程和成效,也共同决定了土改后农民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的走向。土地改革后,在新生政权性质和阶级政策等政治背景下,农民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表现出了较强的阶级导向。然而,社会转型并不会在短时期内改变农村社会的全部要素,自上而下的土地改革运动虽然把农民群众极大地调动起来进行政权基础建设的参与,却不能骤然改变农村传统社会全部结构,圈层因素在土地改革后的农民社会关系及其行为中依然保持其深刻影响。因此,在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社会关系及其行为中的阶级导向比较强势,传统圈层因素依然稳固,并出现了新的社会关系特征。
其他文献
<正>~~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程度不断加深,农村经济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蚕桑生产的风险却越来越大。为了能够从最大的程度上对蚕农的生产收益进行有效保护,使得蚕农能够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因此蚕农希望可以提前对带来桑树病虫灾害情形进行预测分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对于那些比较传统的预测方法,按照温度以及光照的变化通常情况之下对桑树病虫灾害的产生发育进度能够有相对准确的预
教科书历来都是严谨的代名词,关于教科书的各种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笔者反复研读新审定的物理教科书,发现几处表达不够恰当的地方,把它们分为词语、表述模糊、语不达意、标题
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引入企业文化,也许很多企业都试过,但思想如此深刻,贯彻如此彻底并且自成体系的,也许只有方太一家。而方太总裁茅忠群则一直从儒家文化中提炼着方太的价值观。
为维护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应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加强对待遇领取人员的认证工作,从根本上杜绝冒领养老金现象的发生。
家鸡放养即指利用草山草坡、果(竹)园林地、库坝河滩等的天然青饲料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饲料资源散养觅食力强、活泼好动的土种鸡(也叫草鸡、笨鸡)或配套系鸡的一种适合国情、民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程度。目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其市民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当今农业生产上推广的一项新技术。针对不同种类的作物及不同生育期,依据土壤养分含量配方施肥,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节约生产成本。现就不同种类蔬菜的
据了解目前许多国家对农产品的标准设置了各种门槛,比如马来西业对农产品的包装和标签作了要求.如包装的材料不会造成农产品外形和质量的损害.同一种包装内只能包含同一类型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