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临床上鸡球虫病一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球虫混合感染所致。本试验采用玻璃纸单卵囊分离法成功分离到一株球虫,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确定为巨型艾美耳球虫合肥(HF)株;用所获球虫感染雏鸡,对其感染后不同阶段雏鸡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首先,采集合肥市肥西县某鸡场具有球虫病典型症状的鸡粪样,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分离艾美耳球虫混合毒株,显微镜检查有无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对含有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卵囊液,加入20倍体积的2.5%重铬酸钾溶液,置于28℃恒温培养,待完全孢子化后,准备进行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单卵囊分离。以玻璃纸作为载体分离单卵囊:首先将卵囊液稀释,沾取一滴至0.5cm×0.5cm玻璃纸上,根据卵囊的形态学特征,初步选择仅有1个卵囊的玻璃纸作为备用,然后用空壳胶囊进行包裹,将其经口接种至20只5日龄的雏鸡。接种后第5天开始收集粪样,并对其感染情况进行检查。其次,对单卵囊接种获得的球虫进行增殖,即将上述单卵囊后代接种至12日龄的雏鸡,自接种120h后,每小时做一次球虫粪便学检查,并记录第一次出现球虫的时间,用沉浮法收集球虫卵囊,测定最短孢子化时间。再次,对卵囊液进行浓缩,按照常规DNA抽提法进行球虫DNA的抽提。根据Yao-Chi Su等设计的巨型艾美耳球虫特异性引物:E.M1:5′-TTG TGG GGC ATA TTGTTG TG-3′;E.M2:5′-CAA TGA GGC ACC ACA TGT CT-3′进行PCR反应。对所扩增的基因进行测序,并进行比对分析。最后,将巨型艾美耳球虫(HF)株按照5×10~4个/只的剂量感染80只21日龄雏鸡,选择感染后0d,7d,11d,15d心脏采血,测定平均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血液成分以及免疫等指标。结果表明:(1)采用单卵囊技术分离艾美耳球虫并对试验动物感染,在20只鸡中有6只感染成功,其感染率达30%;(2)对单卵囊所分离的艾美耳球虫进行增殖,其第二代卵囊(按50个计算)大小为27.51~36.68μm×20.96~31.44μm,平均为32.18μm×25.84μm,卵形指数为1.25,潜隐期为130h,最短孢子化时间为35h。将单卵囊后代(第一代)与增值后(第二代)的球虫卵囊大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F检验),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第二代球虫与第一代卵囊大小相同,且球虫卵囊大小、潜隐期和最短孢子化时间均符合巨型艾美耳球虫的特征。因此,初步鉴定本试验分离的虫株为巨型艾美耳球虫,暂命名为巨型艾美耳球虫合肥(HF)株;(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对所增殖卵囊进行鉴定时,成功扩增出151bp的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显示,所扩增的基因与已报道的巨型艾美耳球虫同一基因有高度的同源性;(4)动物试验显示:攻虫后7d,法氏囊指数显著下降(P<0.05),总蛋白、白蛋白极显著下降(P<0.01),血清Mg、IgA、IFN-γ显著升高(P<0.05),单核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过氧化氢酶(CAT)和NO均极显著升高(P<0.01);感染11d,平均体重、法氏囊指数、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均极显著下降(P<0.01),脾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单核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IgG极显著升高(P<0.01),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P<0.05);感染15d,平均体重,脾脏指数表现极显著下降(P<0.01),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P<0.05),单核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极显著升高(P<0.01);整个试验过程中,血清Na、K、P、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糖、IgM、IL-2、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AST)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表现明显变化(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地优化了一种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应用此技术分离到一株艾美耳球虫,对该株球虫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巨型艾美耳球虫(HF)株;用该株球虫感染雏鸡,测定其感染后生理生化指标,初步探明了巨型艾美耳球虫(HF)株感染雏鸡后不同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球虫单卵囊玻璃纸胶囊分离技术的建立为纯种球虫的获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巨型艾美耳球虫HF株的鉴定及其对鸡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可为合肥地区鸡球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