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默顿(Robert K. Merton)曾“异想天开”的讨论了“肩膀”的隐喻,他的意思是科学并非站在巨人脚下膜拜他们的思想和作品,而是站在其肩膀上渴望看的更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积累”与“理论”的价值。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我们的“肩膀”。巨人绝非俯拾皆是,需要我们精心的选择和灵韵的解读。本文作为纪录片视野范围内的研究,在发现了央视大型纪录片具有某种“文化符号”建构的规律特点之后,研读了相关的符号学理论,认为站在罗兰·巴特的“肩膀”上,能够揭开更多的关于央视大型纪录片成片以及传播的“秘密”,这同时也是本文在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意义。中央电视台是我国出品大型纪录片的最大平台,在纪录片产业上升到国家文化产业振兴与国家软实力传播重镇的高度以后,对于纪录片的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一样,伴随着精良的纪录片实践作品的诞生而涌现。经过长期的纪录片理论学习和观察,笔者首先提出假设,即央视大型纪录片除了具有技术先进、集数多、时长长等表层特点以外,在选题上具有“符号”倾向,如《故宫》《圆明园》《敦煌》《丝绸之路》《京剧》《大黄山》《牡丹》等等。为了从统计意义上证明这个假设,笔者从央视发布的“30年30部纪录片”的列表、央视网对于自身获奖的优秀纪录片的统计这两个视角,进行计算,发现两个视角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以“符号”方式建构的央视大型纪录片约占央视大型纪录片数量比重的二分之一。另一方面,抓住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先生等人于2010年所做的关于中国文化符号认知度的一个排名,与观有的央视大型纪录片之间结成对应关系,发现排名越靠前的文化符号,相对越会有同名的纪录片出现,而这些纪录片基本都是大型纪录片。观察到这个现象以后,笔者对其内部的机制和缘由展开了研究。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与创新做出梳理,本文的研究方法为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演绎法)、文本分析法。第二章为央视大型纪录片与中国文化符号之结缘,此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界定,并分析了央视大型纪录片与文化符号之间的联系以及央视大型纪录片建构中国文化符号的必然。第三章是本研究的重点章节,笔者从罗兰·巴特的关于图片的二级符号意指系统开始,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央视大型纪录片建构中国文化符号的内部规律是三级符号所指链,并根据“链之所源”、“链之所构”、“链之所绎”三个层而展开论述。第四章是对三级所指链建构过程中的规律、隐喻与意识形态渗入的解释论述,对纠葛已久的纪录片当中的隐喻和意识形态问题从符号学角度进行初步的讨论。第五章主要讨论央视大型纪录片以三级符号所指链方式建构的缺失与转向,这是对本文论述的一个反思与总结。本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有,有约二分之一的央视大型纪录片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且认知度越高的文化符号越有片子与其对应;本文所提出的三级符号所指链是在罗兰·巴特二级图像意指系统的理论基础上的纪录片范围的延伸,是对于央视大型纪录片建构文化符号的成片规律之符号学解读,其具体构成为:第一级是符号物质实体层,此处纪录片的技术层问题涌现,第二级为历史文化叙事层,此处央视纪录片以历史叙事为基本特点,且涉及到隐喻概念,第三级为上升的话语层面,此处民族文化认同、国家凝聚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等意识形态属性伴着多种方式出现;三级所指链的规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文化符号”物质实体——“中国文化”内质精髓——“文化自信”国家认同,这个意指过程规律,且全部意指过程缺一不可,全部文化符号集体生成国家话语;反思层面,这种大型以建构“文化符号”为主的央视纪录片缺乏中国文化现当代符号的建构、缺失“想象力”并与受众存在视域隔阂、受众快节奏思维导致所指链断裂等也影响了传播效果;建构为了解构,近几年来,由于这种所指链的建构方式不断普遍,央视开始寻求突破,这又体现在了平民化的地气转向以打破国家话语、故事化的策略转向以消解宏大历史、国际化的视角转向以放手民族文化解释权等特点;央视纪录片利用历史叙事法对于自身的文化符号进行建构,虽然看起来缺乏了灵动的特点,但笔者认为,由于中国纪录片事业刚刚起步,这正如研究者要在做研究之前一定要对所研究问题做一个“文献综述”的历史梳理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在夯实的历史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更加新颖、精巧、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