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昆山市中华园街道群益社区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quil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围绕“村改居”社区交往空间研究的三大社会目标:保护“村改居”社区本地农民的传统交往方式,为其社区适应创造一个心理凋适与过渡期,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农民的交往,实现其社区融入,建立社区归属感以及加强农民群体,包括本地农民与外来人口,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实现农民的市民化,摒弃“只见空间不见人”的设计理念,将交往空间的研究建立在对交往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城市化理论、外米人口社会融合理论、城市更新与社区建筑理论、交往行动理论、场所理论,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探讨了交往空间中的物质实体空间设计如何反映上述三大交往需求,促进交往。   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对“村改居”社区与交往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指出“村改居”社区是介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过渡性社区,社区主体构成复杂,居民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都表现出转型期与过渡性特征。交往空间是交往心理与行为及物质实体空间的有机统一。人在交往空间中的交往心理、交往行为特征都是物质实体空间设计的基础,而物质实体空间(中心、街道、界面、节点、标忠物等)及空间组织都对交往产生促进或者抑制作用。   实证分析是以昆山市中华园街道群益社区为例,对社区三大交往行为专题:本地农民的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本地农民与外米人口的交往关系状态、农民群体(本地农民与外来人口)与城市居民的交往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指出社区现状交往空间在反映上述交往需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作为社区交往空间优化研究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的交往空间(街巷、宅前菜园、檐下、院落)消逝,而本地农民传统的交往方式并不能够即时适应“新”的社区交往空间,论文据此提出了通过传统生活街道的回归以及其它传统交往空间的设计转换实现传统交往空间的再生与重构的命题;(2)社区本地农民与外来人口的交往关系度低,具有不同的交往圈特征,而住宅底层消费娱乐空间与社区教育空间等公共设施对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农民交往具有重要意义;(3)农民群体(本地农民与外来人口)与城市居民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文化意识层面都存在差异,而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是影响二者之间交往的根本原冈。为促进二者交往,一方面必须发挥社区居委会等组织的积极性作用,激活社区中心广场的“活动连锁效应”,吸引农民群体“走出来”;另一方面,社区的交往空间必须走向开放,通过生活街道的向外延伸以及重塑社区界面景观,引导城市居民“走进来”。  
其他文献
滑坡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都频繁发生,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主要方法是在大量
朱仙庄矿在特厚极软易燃煤层成功的将873综放面顺利收作,这种复杂困难条件下的大型综放设备收作在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尚属首次,该课题突出表现在剧烈动压影响下顶板及空间的维
学位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本文介绍人工神经网络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运用现状,探索其运用前景;阐述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学习训练过程,分析BP神经网络存在的一
若干年前,一本名为《我们真正的意图是为了您的愉悦》(Our True Intent is all for Your Delight)的摄影书籍将我带入了约翰·欣德(John Hinde)的彩色明信片帝国,这本收录了
期刊
进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工作中广泛运用,本文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利与弊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促进平面设计的发展。 Into the digital age, computer-ai
城市土地使用条件与城市土地价值有着必然且紧密的联系。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将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条件带来改变,进而对变更使用条件的城市土地价值带来变化。 中国的城市目前正
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进入老龄化的事实告诉我们,老龄化不只是发达国家的特有的产物,它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不可避免人口现象,我国也在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的工业化
随着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旅游成为21世纪发展最迅猛的产业,因此各类旅游产品也应运而生。当地旅游部门为了吸引游客的目光,在鱼油产品的吸引力上下足了功夫,插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