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乡村聚落更能体现其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更能展现人类原始景观布局状态。国内外学者把中国的传统乡村聚落称之为“民间收藏的国宝”,水族以其古老悠久、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民族文化,创造出独特的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其富有深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相关聚落研究背景出发,试图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三都水族乡村聚落选址、总体布局、精神空间、意象分析、景观构成、乡土建筑以及所面临的危机,并对典型民族村落具体分析,探讨三都水族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保护更新的可能途径以及旅游开发的策略,以期尝试可以弥补水族文化及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足。在对三都水族乡村聚落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聚落在选址过程中遵循传统的风水模式,符合古代儒家生态理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珍惜并爱护生态环境的理念。由于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聚落的总体布局表现鳞次栉比,形成了丰富多变的外部空间。民族宗族信仰、血缘氏族至上的精神信仰,是其同血缘聚族而居的精神凝聚力,对聚落整体布局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人们生活生产行为的无形枷锁。结合凯文·林奇的意象学说,对水族乡村聚落进行环境意象、景观意象、生态意象、宗族意象、防御意象、以及风水意象进行探究。期望赋予聚落的可识别性和差异性,提升其独特意象,便于强化三都水族乡村聚落的地域属性。乡村聚落景观空间主要由边界、路径、区域、节点、标志物、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七个要素组成,通过对所掌握文献资料的梳理,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由于干栏式建筑是水族的主要居住形式,构成了当地乡土民居与聚落景观的特质,本文以水族的村居形态与景观布局的视角,结合特定的乡土景观特色对这一建筑的空间形式、造型与结构以及建筑文化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剖析。由此映射的民族传统历史见证了文化的变迁与兴衰,具有独特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文章还分析了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对传统聚落的影响,在城市用地向乡村扩张、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居民的价值观念转变、传统建筑文化失落的今天,乡村聚落的生态与文化逐渐被吞噬,作为我国重要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解决之路迫在眉睫。最后文章提出了保护与更新的策略,希望在保护更新的过程中尊重场所精神、注重更新的连续性、加强法律制度的调控、完善规划制度的引导、鼓励公众参与、增强居民保护意识。为促进发展进行合理旅游开发的同时,也需突出其民族旅游的地方特色,发挥其与众不同之处,成为一个具有开发价值的传统乡村聚落,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拥有美好的未来。总之,本文为水族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保护更新提供了可能途径以及旅游开发的策略,同时也为乡村聚落的建设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