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生命之痛的“独船”——常新港少年小说的成长主题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常新港的少年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以成长主题之一“生命之痛”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致品读分析,主要探究总结常新港少年小说“生命之痛”的主题分布,文本舒缓“生命之痛”的具体途径及“生命之痛”的审美叙事。论文主体部分有四章内容。  引言首先梳理了常新港的少年小说创作概况,总结出三十年始终执着于对少年“生命之痛”的书写,其次分析现有对常新港创作的研究资料,发现国内研究者们不乏对常新港少年小说的关注,但角度单一,缺乏更系统全面的探讨,尤其对常新港作品中“生命之痛”的成长主题研究有待于挖掘和扩展,故本文试图从“成长”视域散点透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一章对常新港少年小说中“生命之痛”的文本呈现进行了分类总结,主要包括面对死亡、孤独与冲突,其中,孤独主要包括身体缺陷造成的孤独、家庭变故造成的孤独和都市少年的精神孤独三种形态,冲突主要包括父与子的冲突和师生之间的冲突。  第二章主要探究常新港的少年小说是如何消解、舒缓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之痛”的,通过文本细读总结出三种文本途径,首先是大自然的诗意释怀,其次是幻想中的精神疗伤,最后是成长的童年主体性建构。  第三章结合文本,从成长的隐喻和成长的仪式两个部分研究“生命之痛”的意象叙事,成长的隐喻主要总结常新港小说中的自然、动物、时空等意象群,成长的仪式通过对痛哭、梦、出走三个意象的重点分析,表现常新港少年小说创作的审美艺术追求。  第四章则着力分析常新港少年小说中“生命之痛”的叙事格调变化,概括出其早期作品呈现出凝重深沉的审美风格,而近期作品则轻松诙谐,进而探究这种叙事风格转变的缘由及表现方式。  结语部分对常新港的少年小说创作进行了客观的总结和评价。常新港的创作直面少年成长过程中面对死亡、孤独、冲突等诸多无法回避的生命之痛,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纵向挖掘,笔者认为在轻浅失重的当下儿童文学浅阅读时代呈现常新港的创作非常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徐渭(1521-1593)以其"口无旧唾,目不再览"[1]的创新精神,"刁悍尖端""精奇特兀"[2]的文艺创作以及其中所凝聚的傲岸不羁的人格魅力"溟勃文场,嵩华艺苑"[3],直接开启了晚明文学
提出一种快速菱形运动估计算法,利用运动矢量的中心偏移特性,在第一步搜索时设立一个门限值,减小获得运动矢量所需的搜索次数。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降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保持了较
自1991年4月至今,“泰光牌”复合绝缘子已走过了近15年的历程.从一个小小的村办企业到现在同行业屈指可数的排头兵之一,从只生产220kV以下的产品,到现在±500kV产品批量挂网
该文围绕艾青诗歌的系统性意象——太阳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这一角度来对其诗作展开分析,进而深入把握诗人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内涵.文章除引言和结语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
该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问题.第一章“在历史结构深处寻绎”所探讨的是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及其文学现代转型之巨大动力的“五四文化激进主
电影自诞生以来便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历史几乎与它本身的历史一样长,改编成为了电影创作的重要手段。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自西方传入中国后,中国电影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各式各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电气设计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建筑有着不能忽略的影响.对此,相关建筑
该文选取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与阿城的《棋王》为研究对象,以象棋为介质,从三个方面对之作了平行比较.一、精神追求与象征意义.两位中外作家不约而
颜师古是唐代著名语言学家,他的语言理论与实践代表了唐初语言研究的最高水平.该文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语用学、汉语规范化等七个方面全面研究颜师古在语言学